【古文】《童趣》原文与深度解析
清代文学家沈复的《童趣》以白描手法记录童年趣事,展现孩童独特的观察力和想象力。本文将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维度解析,揭示这篇小品文的天真之趣与生命哲思。
《童趣》原文
清·沈复
余忆童稚时,能张目对日,明察秋毫。
见藐小微物,必细察其纹理,故时有物外之趣。
夏蚊成雷,私拟作群鹤舞空。
心之所向,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。
昂首观之,项为之强。
又留蚊于素帐中,徐喷以烟,使其冲烟飞鸣,作青云白鹤观。
译文
我回忆童年时,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,视力好到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。
见到微小的事物,总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,因此常常获得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。
夏天蚊群飞鸣声如雷,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。
心里这么想着,眼前仿佛真有千百只白鹤。
抬头看得脖子都僵硬了。
又把蚊子留在白帐中,慢慢用烟喷它们,看它们在烟雾中飞鸣,当作青云白鹤的景观。
注释
【张目对日】"张"指睁开,表现孩童的大胆好奇。
【明察秋毫】典故出自《孟子》,此处形容观察力极敏锐。
【物外之趣】超越事物本身的精神享受,体现审美转化能力。
【项为之强】"强"通"僵",细节描写展现痴迷状态。
【青云白鹤】意象组合创造超现实意境,烟与蚊的平凡事物经想象升华。
创作背景
沈复创作《浮生六记》时已届中年,文中童年回忆写于乾隆五十七年(1792年)。当时作者经历家庭变故,借童年纯真反衬现实困顿,这种"以乐景写哀"的笔法在《闺房记乐》《坎坷记愁》等章节中形成强烈对照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"总-分"式叙事,先概括观察力特质,再以"观蚊成鹤"的典型事例具体说明。
2. 语言艺术:动词"张""拟""观""喷"串联动态画面;"雷""鹤""青云"的比喻体系形成诗意转换。
3. 思想内核:揭示儿童认知的"泛灵论"特点——将万物赋予生命和意义的能力。
4. 美学价值:通过"陌生化"处理日常经验,展现中国文人"格物致趣"的审美传统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童趣》最动人处在于构建了双重视角:既是儿童沉浸式的游戏体验,又包含成人回望的澄明观照。"夏蚊成雷"的夸张感知与"青云白鹤"的意境转化,形成微观世界的诗意扩张。沈复通过"素帐""烟"等日常道具,搭建起现实与幻想的过渡空间,这种将琐碎升华为隽永的能力,正是晚明性灵小品的精髓所在。
范文二
文中"项为之强"的细节堪称神来之笔。这个无意识的生理反应,胜过任何心理描写,将孩童的专注力可视化。从接受美学角度看,读者能在此停顿处产生双重共鸣:既唤醒个人童年记忆,又引发对"观察之道"的哲学思考——当我们失去这种"对日张目"的勇气时,或许也丧失了发现"物外之趣"的能力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
强(jiāng):通"僵"
私拟:暗自比拟
物外之趣:超然物外的乐趣
2. 文学常识:
沈复与《浮生六记》的"忆语体"特征
晚明小品文的性灵主张
3. 艺术手法:
虚实相生(蚊与鹤的转换)
细节描写(项强、喷烟等)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明察秋毫:__________
(2)私拟:__________
答案:
(1)形容视力极佳,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
(2)暗自比拟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作青云白鹤观"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?
答案:展现儿童将平凡事物诗意化的想象力,以及获得超越现实束缚的精神自由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童趣》与《项脊轩志》中回忆笔法的异同。
答案:同:皆通过细节唤起记忆。异:沈复侧重趣味性,归有光侧重抒情性;前者多用动态描写,后者善用静态场景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"物外之趣"谈美育对儿童发展的意义。
答案示例:保护儿童的想象性思维,培养从平凡中发现美的能力,这比知识灌输更重要。正如沈复观蚊成鹤的经历,审美转化力是创造力的源泉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