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】《国殇》原文与深度解读
《国殇》是屈原《九歌》中的祭歌,以壮烈笔调歌颂为国捐躯的将士。本文提供原文、白话翻译、创作背景及艺术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悲壮美学与爱国精神。
《国殇》屈原
操吴戈兮被犀甲,车错毂兮短兵接。
旌蔽日兮敌若云,矢交坠兮士争先。
凌余阵兮躐余行,左骖殪兮右刃伤。
霾两轮兮絷四马,援玉枹兮击鸣鼓。
天时怼兮威灵怒,严杀尽兮弃原野。
白话译文
手持吴戈身披犀甲,战车轮轴交错短兵相接。
旌旗遮天敌军如云,箭雨纷飞将士奋勇争先。
敌阵冲破我军行列,左马毙命右马负伤。
车轮陷泥缰绳绊马,紧握鼓槌猛击战鼓。
天昏地暗神灵震怒,惨烈厮杀尸横遍野。
注释
【吴戈】吴地锻造的戈,代指精良武器。
【错毂(gǔ)】车轮轴心相撞,形容激战。
【躐(liè)余行】践踏我军队列,展现战场残酷。
【玉枹(fú)】玉饰鼓槌,象征将领尊严。
【严杀】肃杀之气,暗含天人共愤。
创作背景
战国时期楚国屡遭秦国侵略。屈原任左徒时亲历丹阳、蓝田之战,目睹楚军惨败。此诗作于楚怀王十七年(前312年),既是祭奠阵亡将士,亦暗讽朝廷用人不当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采用"战前-战中-战后"三阶段叙事,完整呈现战役全貌。
2. 语言:"兮"字句式增强咏叹感,动词"错""蔽""躐"强化动态画面。
3. 思想:突破传统祭歌模式,将个体牺牲升华为集体英雄主义。
4. 艺术:开创"以悲写壮"手法,尸横遍野的惨烈反衬精神不朽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血火中的美学重构
《国殇》颠覆了先秦战争描写的程式化表达。屈原用"旌蔽日""矢交坠"的密集意象构建压迫感,又以"援玉枹""击鸣鼓"的细节突出人格尊严。最震撼处在于"严杀尽兮弃原野"的留白——不渲染哀悼之情,让横陈的遗体本身成为崇高精神的纪念碑。这种将血腥转化为壮美的能力,正是楚辞区别于《诗经》战争诗的关键。
范文二:巫祭传统下的生命观
作为《九歌》中唯一的现实题材篇目,《国殇》巧妙融合了巫祭文学与史家笔法。"天时怼兮威灵怒"既符合楚地"信鬼好祠"的传统,又暗含对天道不公的诘问。诗中阵亡将士的魂魄并未归天,而是永驻战场,这种"魂魄毅兮为鬼雄"的生死观,实为屈原对楚国将士精神不朽的诗学认证。
考试重点整理
【字词读音】毂(gǔ)、躐(liè)、枹(fú)、怼(duì)
【文学常识】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战争叙事诗,楚辞体代表作
【艺术手法】动态描写、意象叠加、悲壮互衬
【思想主旨】爱国主义与牺牲精神的诗意表达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"霾两轮兮絷四马"中"絷"的含义
答案:缰绳缠绕,指战马受困
解析:需结合"车轮陷泥"的上下文理解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身既死兮神以灵"体现了怎样的生死观?
答案:肉体消亡而精神永存,反映楚文化中灵魂不灭的观念
解析:需联系楚国巫风盛行的历史背景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旌蔽日兮敌若云"的艺术效果
答案:双重视觉比喻,既写敌军数量之多,又营造黑云压城的窒息感
解析:注意"蔽日""若云"的递进关系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