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鲁迅《祝福》》原文

【古文】《鲁迅《祝福》》原文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31

【古文】鲁迅《祝福》原文与深度解析

《祝福》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,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,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译文及多维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社会批判内核与艺术成就。

原文

《祝福》

鲁迅

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,村镇上不必说,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。

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,接着一声钝响,是送灶的爆竹;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,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,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。

译文

农历年末终究最有年末的气氛,村镇上自不用说,连天空也显现出临近新年的景象。

灰白厚重的暮云中不时闪过亮光,随后传来沉闷的响声,那是祭灶的爆竹;附近人家放的爆竹更猛烈,震耳的响声还未消散,空气中已弥漫着淡淡的火药味。

注释

"送灶":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神习俗,拼音sòng zào,反映封建迷信对生活的渗透。

"幽微":拼音yōu wēi,形容气味淡而持久,暗示传统习俗的无形束缚。

环境描写以"灰白""沉重"定调,与节庆氛围形成反差,预示悲剧性叙事。

创作背景

1924年创作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,鲁迅目睹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仍根深蒂固。其杂文《我之节烈观》可互为参照,揭示节烈观念对妇女的迫害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采用倒叙手法,以"我"的视角见证祥林嫂之死,强化真实感。

2. 语言艺术:白描中暗含讽刺,如"钝响"一词既写实又隐喻礼教的沉闷压抑。

3. 思想内核:通过三次"祝福"场景对比,展现封建迷信吞噬人性的全过程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开篇的环境描写堪称"以乐景写哀情"的典范。鲁迅刻意选取年末最热闹的祭灶场景,却用"灰白""沉重"的冷色调加以消解。爆竹声在小说中反复出现,从最初的"钝响"到祥林嫂死后"毕毕剥剥"的刺耳噪音,暗示封建礼教如同无处不在的声浪,最终将个体生命淹没。这种声音意象的递变,构成对吃人礼教最有力的控诉。

范文二

鲁迅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值得玩味。初到鲁镇时"顺着眼",丧子后"直着眼",临终前"瞪着眼",三个眼神变化勾勒出精神毁灭的轨迹。这种"画眼睛"的手法继承自《史记》写人传统,但赋予现代心理深度。当柳妈讲述阴司分尸的恐怖传说时,祥林嫂"眼睛窈陷下去",这个细节将无形的心灵创伤转化为可视的生理特征,体现鲁迅对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创新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词语:蹒跚(pán shān)形容脚步不稳;歆享(xīn xiǎng)指神灵享用祭品。

2. 文学常识:鲁迅《彷徨》小说集共11篇,《祝福》是第二篇,创作于新文化运动退潮期。

3. 意象体系:"祝福"仪式作为核心意象,象征封建秩序对个体生命的规训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歆享:__________

(2)蹒跚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神灵享用祭品

(2)脚步不稳地走路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祥林嫂反复讲述"阿毛故事"反映了什么?

答案:体现其精神创伤无法排解,也暴露围观者的冷漠,深层反映封建社会中个体话语权的丧失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祝福》与《明天》中单四嫂子形象的异同。

答案:同:都展现寡妇在封建伦理下的生存困境;异:祥林嫂具有反抗意识(问魂灵存在),单四嫂子则完全麻木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用《祝福》批判现代社会的"围观文化"?

答案示例:祥林嫂的悲剧不仅来自礼教压迫,更源于鲁镇人的精神虐杀。当今网络暴力中,围观者的猎奇与嘲讽仍在制造新的"祥林嫂"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