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寒门再难出贵子》古文解析与鉴赏
本文解析唐代诗人刘禹锡借古讽今的七言绝句《寒门再难出贵子》,通过原文、译注、背景及艺术分析,揭示科举制度下寒门学子的困境。读者可掌握诗歌深层含义、艺术手法及考试相关知识点。
原文
【唐】刘禹锡《寒门子》
朱门先达笑弹冠,
未必芳菲在玉栏。
莫道寒门无俊彦,
古来材大难为官。
译文
豪族子弟早登科第,嘲笑他人整理衣冠准备应试,
殊不知芬芳花朵未必只生长在华美的栏杆内。
不要说贫寒之家没有杰出人才,
自古以来才能卓越者往往难获官职。
注释
朱门:红色大门,代指权贵之家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"朱门酒肉臭"首用此典。
弹冠:整理冠帽,典出《楚辞·渔父》"新沐者必弹冠",此处指寒士准备科举。
芳菲:芳香花草,喻指人才。庾信《春赋》"一丛香草足碍人"已有此喻。
玉栏:华美栏杆,借指贵族环境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"玉户帘中卷不去"同构意象。
俊彦:杰出人才。《尚书·太甲》"旁求俊彦"为最早出处。
创作背景
唐德宗贞元年间,科举取士渐被世家大族垄断。刘禹锡本人虽出身寒门,却在贞元九年(793年)以弱冠之龄进士及第,后因参与永贞革新遭贬,对阶层固化有深刻体会。此诗作于朗州司马任上,借古讽今揭露人才选拔不公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七绝经典起承转合结构。前两句描绘现象,后两句升华议论,转折在"莫道"二字。
2. 对比艺术:"朱门"与"寒门"、"玉栏"与"芳菲"构成双重空间对比,强化阶级对立。
3. 反讽笔法:表面写"难为官"的客观现实,实则暗讽选拔制度埋没人才。
4. 用典特色:活用"弹冠""俊彦"等典故,既保持古雅又注入新意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刘禹锡以二十八字完成对社会不公的深度解剖。首句"笑弹冠"的细节描写,生动展现贵族子弟的傲慢姿态。"芳菲""玉栏"的植物意象转换,暗喻人才分布与成长环境的错位关系。末句"难为官"三字力透纸背,既是历史总结,更是现实控诉。诗人将个人仕途坎坷升华为普遍性思考,使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批判力量。
范文二
此诗艺术魅力在于多重矛盾的巧妙并置。朱门与寒门构成空间对立,先达与俊彦形成时间错位,芳菲的自然属性与玉栏的人工环境产生本质冲突。诗人通过意象群的精心组织,揭示出人才评价体系中环境与本质的永恒矛盾。结句"古来"二字将当下困境纳入历史维度,赋予作品厚重的哲理意味。
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朱门(zhū mén)、弹冠(tán guān)、芳菲(fāng fēi)、俊彦(jùn yàn)
文学常识:七绝平仄格式、刘禹锡"诗豪"称号、中唐古文运动背景
艺术手法:对比修辞、借代用法(朱门/寒门)、托物言志
思想内涵:批判阶层固化、呼吁公平选拔、人才观辩证思考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朱门:__________
(2)弹冠:__________
答案:
(1)权贵之家
(2)整理冠帽准备出仕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未必芳菲在玉栏"表达了什么观点?
答:强调人才未必都出自优越环境,寒门同样能培养俊杰,批判以出身论才能的偏见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诗与杜甫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》中"纨绔不饿死,儒冠多误身"的异同
答案:同:都揭露阶层不公。异:刘诗侧重人才选拔机制批判,杜诗着重生存困境描写;刘诗含蓄用典,杜诗直白叙事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本诗与当下"寒门贵子"讨论,分析教育公平的现实意义
答案示例:诗中揭示的选拔机制问题至今仍有警示作用。现代教育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,打破"唯出身论",让不同背景的"芳菲"都能获得成长机会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