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乱世寒士的悲鸣与仁者胸怀
本文完整呈现杜甫名篇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的原文、译文及深度解析,通过逐句注释、创作背景还原、艺术特色分析及考试重点梳理,揭示诗圣在风雨飘摇中的家国忧思。
原文
茅屋为秋风所破歌
杜甫〔唐代〕
八月秋高风怒号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
茅飞渡江洒江郊,高者挂罥长林梢,下者飘转沉塘坳。
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,忍能对面为盗贼。
公然抱茅入竹去,唇焦口燥呼不得,归来倚杖自叹息。
俄顷风定云墨色,秋天漠漠向昏黑。
布衾多年冷似铁,娇儿恶卧踏里裂。
床头屋漏无干处,雨脚如麻未断绝。
自经丧乱少睡眠,长夜沾湿何由彻!
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!
风雨不动安如山。
呜呼!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,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!
译文
八月深秋狂风呼啸,卷走我屋顶多层茅草。
茅草飞过江散落岸边,高的挂在树梢,低的沉入水洼。
南村孩童欺负我年老无力,竟当面抢夺茅草。
公然抱着茅草钻进竹林,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无效,回家拄杖独自叹息。
忽然风停乌云如墨,秋季天空阴沉昏暗。
用了多年的棉被冷硬如铁,孩子睡相不好蹬破被里。
屋顶漏雨床铺湿透,雨线密集下个不停。
战乱以来本就少眠,漫漫长夜湿冷如何挨到天亮?
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房屋,庇护天下贫寒读书人欢颜安居!
这些房屋在风雨中安稳如山。
唉!何时眼前突然出现这些房屋,纵使我独居破屋冻死也心甘!
注释
三重茅:多层茅草(古音"chóng"),反映房屋简陋却仍被破坏的残酷。
挂罥(juàn):缠绕悬挂,以动态细节强化秋风肆虐之态。
忍能:竟忍心,杜甫用反问句式表达对世风日下的痛心。
俄顷:片刻之间,时间副词暗示祸不单行的命运节奏。
布衾:粗布被子,"铁"的比喻包含十年漂泊的艰辛记忆。
突兀:高耸貌,与"广厦"形成空间对比,凸显理想与现实的反差。
创作背景
公元761年秋,杜甫定居成都浣花溪畔草堂。这座由友人严武资助修建的茅屋,是诗人经历安史之乱后难得的栖身之所。当年八月,一场暴风雨摧毁屋顶,五十岁的杜甫在漏雨的茅屋中写下此诗。此时唐朝经马嵬兵变已五年,但战乱未平,民生凋敝,诗人自身的困顿与天下寒士的命运在此刻交汇。
作品解析
1. 叙事结构:采用"风破茅屋-孩童抢茅-夜雨侵逼-理想抒发"四段式,灾难层层递进,情感渐次升华。
2. 对比艺术:"群童盗茅"与"大庇寒士"形成人性阴暗与仁者光辉的强烈对照。
3. 细节张力:"唇焦口燥"的无力呼喊,"雨脚如麻"的感官压迫,具象化生存困境。
4. 思想跨越:结尾突然转向天下寒士,实现个人苦难到普世关怀的精神飞跃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杜甫此诗最震撼处在于其情感的真实与升华。诗人不避讳描写自己面对孩童抢茅时的无力,甚至使用"盗贼"这样激烈的词汇,展现知识分子的窘迫。但正是这种真实的困顿,使得结尾"广厦千万间"的呼喊具有雷霆之力。明代学者钟惺评点:"老杜每于狼狈处见精神",正是这种从个人苦难中迸发的济世情怀,使作品超越了一般讽喻诗。
范文二
诗中意象群构成完整的隐喻系统。狂风象征动荡时局,破屋代表破碎的家国,而"广厦"则是诗人的政治理想。值得注意的是"铁衾"意象——这床"冷似铁"的被子,既是实写贫困生活,又暗喻战乱带给诗人铁一般冷酷的记忆。清代注家仇兆鳌指出:"布衾如铁,非历久不知其妙",这种将生活细节提升为时代缩影的手法,正是杜诗"诗史"特质的体现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七言歌行体、即事名篇的乐府传统、杜甫"沉郁顿挫"风格代表
高频考点:"三重茅"的"重"读音(chóng)、"罥"字书写、"突兀"的特殊含义
意境分析:通过秋风、破屋、夜雨等意象群,构建出乱世文人典型生存困境
思想内涵:由个人遭遇推及天下的仁者情怀,体现儒家"推己及人"思想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挂罥:__________
(2)俄顷:__________
答案:
(1)悬挂缠绕
(2)片刻之间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安得广厦千万间"的呼吁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?
答:由自身苦难联想到天下寒士,超越个人得失,展现儒家"达则兼济天下"的崇高理想,即使身处困境仍心系苍生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 比较本诗与白居易《新制布裘》结尾"安得万里裘,盖裹周四垠"的异同
答案: 两者都展现推己及人的情怀,但杜甫侧重社会关怀,白诗更重普遍温暖;杜诗"死亦足"的牺牲精神更具震撼力,白诗则体现温和的平等观念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 分析"风雨不动安如山"的多重含义
答: 表层指理想广厦的坚固,深层暗喻诗人对稳定社会的向往,同时"山"的意象与破屋形成空间对比,强化理想与现实的反差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