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记承天寺夜游》原文及翻译(苏轼)

【古文】《记承天寺夜游》原文及翻译(苏轼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31

【古文】《记承天寺夜游》原文及翻译(苏轼)

引导语:苏轼《记承天寺夜游》以八十四字勾勒月夜访友的闲适,展现谪居黄州时期豁达心境,是宋代小品文的典范之作。

原文
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

苏轼

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,

解衣欲睡,月色入户,欣然起行。

念无与为乐者,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。

怀民亦未寝,相与步于中庭。

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横,

盖竹柏影也。

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

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。

译文

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,

我脱衣准备就寝,月光透进窗户,高兴地起身出门。

想到没有可以同乐的人,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。

怀民也还未睡,我们一同在庭院里散步。

庭院地面如积水般澄澈透明,水中有水藻荇菜交错,

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。

哪个夜晚没有月光?哪个地方没有竹柏?

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。

注释

【元丰六年】公元1083年,苏轼因"乌台诗案"贬谪黄州的第四年。

【藻荇】水草,此处喻月光下摇曳的竹柏倒影。

【闲人】双关语,既指清闲身份,亦暗含超脱俗务的精神境界。

创作背景

苏轼因政治迫害贬任黄州团练副使,名义为官实近流放。此间创作《赤壁赋》《定风波》等名篇,承天寺夜游正是这种苦闷中寻超脱的缩影。张怀民同为贬官,二人惺惺相惜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按时间顺序展开,从"欲睡"到"起行",终至"悟理",层次分明。

2. 语言:白描手法,"积水空明"四字写尽月光澄澈,比喻新奇。

3. 思想:末句转折揭示主旨,将日常景观升华为生命哲思。

4. 艺术:以禅意化解苦闷,"闲人"自称暗含对政治迫害的傲然蔑视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月影中的精神突围

苏轼在黄州的月光下完成了一次美学救赎。文中"积水空明"的意象建构,实为将物质困顿转化为精神自由的隐喻。竹柏之影投射的不仅是植物形态,更是诗人将政治阴影审美化的过程。结尾的反诘句打破时空限制,使个人的月夜体验具有了永恒意味。这种将窘境诗化的能力,正是中国文人面对逆境时的典型精神姿态。

范文二:小品文中的宇宙观

全文八十四字却蕴含三重境界:起笔写实景,继而生幻境(水中藻荇),终达理境。这种由实入虚的笔法,暗合宋代文人"格物致知"的思维模式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盖竹柏影也"的"盖"字,既作判断词使用,又暗含"原来不过如此"的顿悟意味。苏轼通过微观夜游体验,完成了对生命存在本质的宏观思考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【文学常识】"唐宋八大家"之一苏轼的代表性小品文,体现宋代散文平淡中见深致的特色。

【关键字词】藻荇(zǎo xìng)、元丰(年号)、闲人(重点理解双关义)。

【艺术手法】比喻修辞(积水喻月光)、虚实相生(实景与幻影)、卒章显志。

【思想内涵】贬谪文学中的超脱情怀,困境中的审美转化能力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欣然:__________

(2)相与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高兴的样子

(2)一起

解析:需结合语境,注意古今异义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"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?

答案:既包含贬官后的落寞,又表现出超然物外的自适,体现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矛盾心理。

解析:要抓住"闲人"的双重含义,避免单一解读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庭下如积水空明"的妙处。

答案:用喻新奇,将月光笼罩的庭院比作澄澈积水,既写月色的透明感,又暗含心境的空明,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。

解析:需从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双重角度作答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