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】《出师表》原文及翻译(诸葛亮)
引导语:本文解析诸葛亮北伐前呈给后主刘禅的《出师表》,展现其忠贞忧国之情与政治智慧,包含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。
原文
《出师表》
作者:诸葛亮
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
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
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,恢弘志士之气,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。
译文
先帝开创基业未完成一半便中途去世,如今天下分裂为三国,蜀汉国力困顿,这确实是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。
然而朝中侍从官员毫不懈怠,忠诚将士舍身奋战,只因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,想要报答给陛下。
陛下实在应当广开言路,发扬先帝遗留的美德,振奋志士的勇气,不应轻视自己,说话不合道理,以致堵塞忠言进谏之路。
注释
崩殂(cú):帝王去世的讳称。
疲弊:国力衰弱。
开张圣听:扩大听闻,指广泛听取意见。
引喻失义:说话不合道义。
艺术表现:开篇以"危急存亡"营造紧迫感,通过内外臣子的忠勇反衬后主责任。
创作背景
公元227年,诸葛亮准备首次北伐曹魏。此时蜀汉经历夷陵之败,国力衰弱。后主刘禅昏庸,诸葛亮以丞相身份上书,既为军事报备,亦含政治规劝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采用"总-分-总"模式,先分析形势,再提出建议,最后表明心迹。
2. 语言风格:恳切质朴,多用"宜""不宜"等劝诫句式,体现老臣苦心。
3. 思想内涵:贯穿"亲贤臣,远小人"的治国理念,强调继承先帝遗志。
4. 艺术特色:善用对比手法,如"不懈于内"与"忘身于外"的呼应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出师表》最动人处在于矛盾情感的张力。诸葛亮明知刘禅难担大任,却仍以"报先帝"为逻辑起点,构建起不可推卸的责任体系。文中十三次提及"先帝",既是政治策略,更是情感绑架。这种带着绝望的忠诚,恰是蜀汉政权悲剧性的缩影。表格形式的奏章被注入家书般的温度,规劝中暗含训导,谦卑里藏着威严。
范文二
从文学技法看,本文开创了"表"体文书的新境界。通常枯燥的公文被赋予诗性表达,"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"等句已成千古绝唱。诸葛亮巧妙运用"危机叙事":先渲染形势危急,再推出解决方案,最后以自身赴险作结。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,既完成政治陈述,又实现道德升华,使实用文体获得美学价值。
关于《出师表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崩殂(cú)、疲弊、陟(zhì)罚臧否(pǐ)、裨(bì)补阙漏
文学常识:表文体特点、三国历史背景、诸葛亮生平
知识要点:亲贤远佞的治国思想、北伐的战略意义
意象意境:"五月渡泸"的艰险、"夙夜忧叹"的忠臣形象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中道崩殂:__________
(2)恢弘志士之气:__________
答案:
(1)中途去世
(2)发扬扩大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"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政治伦理?
答:体现"君父一体"的封建忠孝观,将效忠君主与报答先帝恩情合二为一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出师表》与李密《陈情表》的抒情方式差异
答案:前者通过分析形势提出建议,理中寓情;后者以祖孙亲情为切入点,情中带理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"的表达效果
答:对仗句式强化历史责任感,两个"于...之..."结构凸显临危受命的悲壮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