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我与地坛》原文(史铁生)

【古文】《我与地坛》原文(史铁生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31

【古文】《我与地坛》原文(史铁生)

引导语:史铁生散文《我与地坛》以北京地坛公园为叙事空间,通过作者双腿残疾后的生命体验,探讨生死、母爱与存在意义,展现中国当代文学中罕见的哲学深度与情感张力。

原文

《我与地坛》

史铁生

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,实际就是地坛。

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,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,很少被人记起。

地坛离我家很近。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。总之,只好认为这是缘分。

译文

我在多部小说里描写过一座荒废的古代园林,那就是真实存在的地坛公园。

多年前这里尚未开发为旅游景点,园中杂草丛生人迹罕至,几乎被世人遗忘。

地坛与我住所距离极近。或者说我的居所紧邻地坛。这种地理关联,或许正是命运的安排。

注释

【废弃的古园】指北京地坛公园,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场所,建国后一度荒废。

【荒芜冷落】描写文革后期地坛的实况,"冷落"(lěng luò)含被时代遗忘的隐喻。

【缘分】佛教术语转用,暗示作者与地坛的精神联结超越物理距离。

创作背景

1972年史铁生21岁因病致残,此后十年间常摇轮椅至地坛静思。文本创作于1989年,浓缩作者对生死命题的十五年思考,是其"残疾写作"的代表作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以空间为经线(地坛)、时间为纬线(四季轮回),构建双重叙事框架。

2. 语言艺术:白描中暗藏隐喻,"野地"既写实又象征精神荒原。

3. 思想内核:通过个体苦难的具象书写,抵达人类普遍存在的抽象思考。

4. 情感表达:克制的文字下潜伏着对母亲的无尽愧疚与追念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我与地坛》最震撼处在于将物理空间转化为精神道场。地坛的"废弃"状态恰与作者残疾身体形成互文,古柏的苍劲又与生命韧性构成对照。当史铁生写道"味道是不能被忘记的",实则是以嗅觉记忆重构时空——雨燕的鸣叫、母亲的脚步、落叶的窸窣,这些感官碎片最终拼合成存在主义的哲学图景。

范文二

文中对母亲的描写堪称中国当代散文的泪点。那个"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船只"的母亲形象,将中国式母爱推向极致。作者用"她视力不好"的生理缺陷,反衬母亲"看得最清楚"的心灵眼睛。这种悖论修辞揭示出亲情最深邃的真相:爱的洞察力永远超越物理视界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词语:荒芜(huāng wú)、冷落(lěng luò)、缘分(yuán fèn)

2. 文学常识:史铁生与"寻根文学"的关系,残疾书写的文学史意义

3. 意象体系:地坛(精神容器)、四季(时间隐喻)、轮椅(受限主体)

4. 哲学命题:加缪式存在主义在中国语境的本土化表达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荒芜:__________

(2)冷落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草木杂乱丛生

(2)被人遗忘的状态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"的描写有何深层含义?

答案:既写实描绘地坛的物理状态,又隐喻文革后知识分子的精神荒原,同时暗合作者的残疾困境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我与地坛》与梭罗《瓦尔登湖》的自然书写差异。

答案:史铁生笔下的自然承载更多苦难意识,是救赎媒介而非理想国;梭罗则侧重自然与文明的二元对立,更具乌托邦色彩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只好认为这是缘分"的艺术表现力。

答案: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承载沉重的命运认知,"只好"二字透出无奈与接纳的复杂心态,体现史铁生特有的苦涩幽默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