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》原文

【古文】《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》原文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31

《论语·为政》人生三境: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解析

本文解析《论语·为政》中孔子关于人生阶段的经典论述,包含原文对照翻译、关键注释及思想价值探析,帮助读者理解儒家生命哲学的精髓。

原文

《论语·为政》

子曰:"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。"

译文

孔子说:"我十五岁立志求学,三十岁能立足社会,四十岁不再困惑,五十岁知晓天命,六十岁能坦然听取不同意见,七十岁可随心行事却不逾越规矩。"

注释

【志于学】"志"指坚定志向,先秦时期十五岁为成童入学年龄。

【而立】"立"指确立人格独立与社会定位,包含立身、立言、立德三重境界。

【不惑】指对人生价值与社会规律形成稳定认知,语出《孟子·尽心》"四十不动心"。

【知天命】"天命"包含自然规律与道德使命,是儒家"天人合一"思想的体现。

【耳顺】郑玄注:"闻其言而知其微旨",体现包容通达的生命境界。

创作背景

这段自述载于《论语·为政》篇,当为孔子晚年回顾生平所作。春秋末期礼崩乐坏,孔子周游列国后返鲁,在整理六经、教授弟子过程中形成的生命体验总结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以十年为周期构建人生进阶模型,呈现递进式成长逻辑。

2. 语言特色:用"而"字串联各阶段,形成韵律分明的格言体表述。

3. 思想内涵:将道德修养与年龄特征结合,创立儒家生命教育学说的核心框架。

4. 艺术手法:通过数字量化抽象概念,使哲理具象化、可操作化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这段文字堪称中国最早的生涯规划纲要。孔子将生命比作阶梯式上升过程,每个台阶都对应着明确的精神指标。三十岁的"立"不是简单的成家立业,而是建立完整的人格体系;四十岁的"不惑"超越了《诗经》"靡哲不愚"的困惑,达到对价值判断的确定性。这种将生命数字化的表述方式,开创了后世"人生几度秋凉"等文学表达的范式。

范文二

"知天命"三字浓缩着儒家宇宙观。不同于道家的"顺应自然",孔子强调主动认知天命中的道德责任。钱穆认为这是"由道德境界进入宇宙境界"的转折点。七十岁的"从心所欲"看似自由,实则是将外在规范内化为本能,与康德"道德律令在心中"的论述形成跨时空呼应,展现儒家伦理学的终极追求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而立(确立人格)、不惑(价值明确)、知天命(自然规律与道德使命)
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论语·为政》篇,反映孔子教育思想与生命哲学

3. 知识要点:儒家生命阶段的划分标准及其现代意义

4. 意象意境:阶梯式成长意象与圆满人生境界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三十而:__________

(2)五十而知天命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确立人格独立与社会定位

(2)自然规律与道德使命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孔子划分人生阶段的依据是什么?

答案:依据道德修养程度与认知境界的提升过程,将生理年龄与精神成长相结合,形成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论语》与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中的人生观差异

答案:《论语》强调社会价值的阶段性实现,陶诗追求自然本性的即时回归;前者体现儒家进取精神,后者反映道家超脱思想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"三十而立"谈谈当代青年如何建立人生坐标

答案示例:当代"立"的内涵应包括专业能力培养、社会责任认知和独立人格塑造三方面,在快速变革的时代更需要明确核心价值锚点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