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】《口技》原文及翻译
《口技》是清代文学家林嗣环《秋声诗自序》中的一段节选,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,展现了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。本文包含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作品。
原文
《口技》
清·林嗣环
京中有善口技者。会宾客大宴,于厅事之东北角,施八尺屏障,口技人坐屏障中,一桌、一椅、一扇、一抚尺而已。
众宾团坐。少顷,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,满坐寂然,无敢哗者。
遥闻深巷中犬吠,便有妇人惊觉欠伸,其夫呓语。既而儿醒,大啼。夫亦醒。妇抚儿乳,儿含乳啼,妇拍而呜之。又一大儿醒,絮絮不止。
当是时,妇手拍儿声,口中呜声,儿含乳啼声,大儿初醒声,夫叱大儿声,一时齐发,众妙毕备。
满坐宾客无不伸颈,侧目,微笑,默叹,以为妙绝。
译文
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。正赶上大摆筵席,在大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高的围屏,口技人坐在围屏里,只有一张桌子、一把椅子、一把扇子、一块醒木罢了。
宾客们团团围坐。一会儿,只听得围屏里醒木一拍,全场静悄悄的,没有敢大声说话的。
远远听到深巷里有狗叫,接着有个妇人被惊醒,打哈欠伸懒腰,她的丈夫说着梦话。不久孩子醒了,大声啼哭。丈夫也醒了。妇人拍着孩子喂奶,孩子含着乳头啼哭,妇人拍着哼着哄他。又一个大孩子醒了,絮絮叨叨说个不停。
这时候,妇人手拍孩子的声音,嘴里哼唱的声音,孩子含着乳头的啼哭声,大孩子刚醒的声音,丈夫呵斥大孩子的声音,同时一齐发出,各种妙处全都具备。
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,斜着眼睛,微微笑着,默默赞叹,认为妙极了。
注释
【善口技者】擅长口技的人。善:擅长。
【厅事】大厅,客厅。
【抚尺】即醒木,说书人用来拍桌引起听众注意的木块。
【欠伸】打哈欠,伸懒腰。
【呓语】说梦话。
【絮絮】形容说话连续不断。
【众妙毕备】各种妙处全都具备。
创作背景
林嗣环是清代文学家,《口技》节选自其《秋声诗自序》。清代民间技艺繁荣,口技作为传统表演艺术深受百姓喜爱。作者通过细致描写,展现了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,也反映了当时市井生活的生动面貌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全文按时间顺序展开,从准备到表演再到结束,层次分明。
2. 语言特色:运用大量拟声词和动作描写,如"犬吠""欠伸""呓语"等,生动传神。
3. 艺术手法:通过侧面描写"满坐宾客无不伸颈"等反应,衬托表演的精彩。
4. 思想内涵:展现民间艺术的魅力,表达对普通艺人精湛技艺的赞叹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口技》以简洁明快的笔触,再现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。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表演者的技巧,而是通过听众的反应和想象中的声音场景,巧妙地展现了口技的魅力。"满坐寂然""伸颈侧目"等描写,生动表现了听众的专注与赞叹。这种侧面烘托的手法,既避免了直白的夸赞,又让读者通过想象感受到表演的精妙。
范文二
这篇短文最精彩之处在于对声音的细腻描摹。从"深巷中犬吠"到"夫叱大儿声",作者构建了一个由远及近、由单薄到丰富的声景世界。"一时齐发,众妙毕备"八个字,将多种声音的和谐交织表现得淋漓尽致。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,不仅展现了口技艺人的非凡才能,也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出色的文字表现力。
关于《口技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与读音:呓(yì)语、絮(xù)絮、抚(fǔ)尺
2. 文学常识:林嗣环,清代文学家;《口技》选自《秋声诗自序》
3. 知识要点:侧面描写手法、声音描写技巧
4. 意象意境:通过声音描写营造生动的市井生活场景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善:__________
(2)毕:__________
答案:
(1)擅长
(2)全,都
解析:要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义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《口技》主要表现了什么?
答案:主要表现了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和表演的精彩绝伦。
解析:通过描写表演过程和听众反应来突出主题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一时齐发,众妙毕备"的表达效果。
答案:这两句生动表现了各种声音同时发出的热闹场景,"毕备"突出了表演的完美无缺。
解析:简洁的八个字概括了表演的高潮部分。
四、写作手法
题目:《口技》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?
答案: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和声音描写的手法。
解析:通过听众反应和声音描写来表现表演的精彩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