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捕蛇者说》原文及翻译

【古文】《捕蛇者说》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31

【古文】《捕蛇者说》原文及翻译

《捕蛇者说》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寓言性散文,通过捕蛇者蒋氏的悲惨遭遇,深刻揭露了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。文章以蛇毒喻赋税,展现了底层百姓在重压下的生存困境。

原文

《捕蛇者说》

唐·柳宗元

永州之野产异蛇,黑质而白章,触草木尽死;以啮人,无御之者。

然得而腊之以为饵,可以已大风、挛踠、瘘疠,去死肌,杀三虫。

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,岁赋其二。募有能捕之者,当其租入。永之人争奔走焉。

译文

永州的郊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,黑色的身体上有白色的花纹;它碰到草木,草木全都枯死;如果咬了人,没有能够抵抗的。

但是捉到它后,把它晾干做成药饵,可以用来治愈麻风、手足痉挛、颈肿等病症,还能去除坏死的肌肉,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。

起初,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,每年征收两次。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,用蛇抵他的赋税。永州的百姓都争着去做这件事。

注释

黑质而白章:蛇皮黑色底上有白色花纹。质:质地。章:花纹。

腊(xī):干肉,这里作动词,指把蛇肉晾干。

大风:麻风病。挛踠(luán wǎn):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的病。

瘘疠(lòu lì):颈肿和恶疮。

三虫:泛指人体内的寄生虫。

创作背景

本文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。永贞革新失败后,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,身处政治逆境,对民生疾苦有了更深切的体会。当时永州地区赋税繁重,百姓生活困苦,作者借捕蛇者之口,揭露了"苛政猛于虎"的社会现实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采用对话体形式,通过捕蛇者蒋氏的自述展开,层层递进,最后点明主旨。

2. 艺术手法:运用对比手法,将蛇毒与赋税之害对比,突出主题;语言简洁有力,描写生动形象。

3. 思想内涵: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,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。

范文一

《捕蛇者说》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其强烈的对比手法。文中将蛇毒之烈与赋税之害进行对比,通过蒋氏"吾祖死于是,吾父死于是,今吾嗣为之十二年,几死者数矣"的悲惨遭遇,揭示了"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"的深刻主题。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,也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。

范文二

柳宗元在《捕蛇者说》中展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。文章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异蛇的毒性:"触草木尽死;以啮人,无御之者",寥寥数语就勾勒出蛇的可怕形象。而在描写捕蛇者的遭遇时,又采用白描手法,如"号呼而转徙,饥渴而顿踣",真实再现了百姓的悲惨生活。这种平实而有力的语言风格,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。

关于《捕蛇者说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与读音:腊(xī)、挛踠(luán wǎn)、瘘疠(lòu lì)、顿踣(bó)

文学常识:柳宗元,唐代文学家,"唐宋八大家"之一,代表作有《永州八记》《三戒》等。

知识要点:本文的写作背景、主题思想、艺术特色。

意象意境:以毒蛇象征苛政,通过捕蛇者的悲惨遭遇营造出压抑沉重的意境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腊之以为饵:__________

(2)当其租入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把肉晾干

(2)抵充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"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"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?

答: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的强烈谴责,揭示了苛政比毒蛇还要残酷的社会现实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触草木尽死;以啮人,无御之者"的表达效果。

答:用夸张手法突出蛇的剧毒,为后文揭示"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"的主题做铺垫。

四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捕蛇者说》与《苛政猛于虎》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?

答:两文都揭露了苛政的残酷,但《捕》文通过具体事例和人物对话展开,《苛》文则以寓言形式表现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"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"的现实意义?

答:这句话警示我们,不合理的制度政策可能比自然灾害更可怕,执政者应当体恤民情,减轻人民负担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