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金刚经》原文及译文

【古文】《金刚经》原文及译文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31

【古文】《金刚经》原文及译文

《金刚经》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,以"空性"智慧为核心,教导破除执着、明心见性之法。本文呈现鸠摩罗什译本全文,辅以白话翻译及深度解析,助读者理解佛学精髓。

原文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 姚秦·鸠摩罗什译

如是我闻: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,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...

佛告须菩提:"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:所有一切众生之类..."

"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"

译文

我听佛这样说:当时,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,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众在一起...

佛告诉须菩提:"大菩萨们应当这样降伏妄心:所有一切众生..."

"凡是呈现形相者,都是虚妄不实的。若能认识到形相并非真实存在,就能见到如来本性。"

注释

【如是我闻】佛经固定开篇,表明传承真实可信。

【般若波罗蜜】梵语音译,意为"到达彼岸的智慧"。

【凡所有相】"相"指一切现象与概念,佛教认为皆是因缘和合的暂时显现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402年鸠摩罗什于长安译出此经。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,佛教"空观"思想为民众提供精神慰藉。译者精通梵汉双语,译文既准确又具文学性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对话体,通过佛陀与须菩提问答层层递进。

2. 核心思想:提出"应无所住而生其心",强调不执着于任何观念与现象。

3. 修辞艺术:善用否定式表达("非相""无住")破除常见,比喻精妙("如梦幻泡影")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金刚经》以"金刚"喻智慧能断烦恼,其"空观"并非虚无主义,而是对存在本质的深刻认知。经中反复强调"无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",实则揭示万物相互依存的真相。这种辩证思维对破除二元对立认知具有重要启示。

范文二

鸠摩罗什译本语言简练有力,"应无所住而生其心"仅八字却蕴含修行要旨。经中"说法者无法可说"等悖论式表达,实际是引导超越语言局限。这种"以言破言"的方式,展现了大乘佛教"中道"思想的精妙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概念:般若(bō rě)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(无上正等正觉)

2. 名句理解:"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"的哲学内涵

3. 文学价值:譬喻修辞的运用及对话体的教学功能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经中的意思:

(1)如是:__________

(2)波罗蜜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像这样(表信实)

(2)到彼岸(指解脱)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"反映了什么思想?

答:揭示现象世界的暂时性与相对性,主张超越表象认识本质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金刚经》与《心经》空观思想的异同

答:两者同属般若经典,皆讲空性;《金刚经》侧重破执方法论,《心经》更浓缩精要。

四、现实意义

题目:如何理解"应无所住而生其心"的现代价值?

答:启示人们摆脱固有思维模式,以开放心态应对变化,具有积极心理学意义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