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文言文】《活板》原文及翻译(沈括)

【文言文】《活板》原文及翻译(沈括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31

《活板》原文及翻译(沈括)

引导语:沈括《活板》详细记载了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,展现了我国古代科技智慧。读者可通过原文、译文及解析,了解这一重大发明的技术细节与历史意义。

原文

《活板》

宋·沈括

板印书籍,唐人尚未盛为之。自冯瀛王始印五经,已后典籍皆为板本。

庆历中,有布衣毕昇,又为活板。其法:用胶泥刻字,薄如钱唇,每字为一印,火烧令坚。

先设一铁板,其上以松脂、蜡和纸灰之类冒之。欲印,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,乃密布字印,满铁范为一板,持就火炀之;药稍熔,则以一平板按其面,则字平如砥。

译文

雕版印刷书籍,唐朝人尚未广泛使用。从冯瀛王开始印刷五经起,之后的典籍都是雕版印刷本。

庆历年间,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。其方法:用黏土刻字,字薄如铜钱边缘,每个字做成一个印模,用火烧使其坚硬。

先准备一块铁板,上面覆盖松脂、蜡和纸灰的混合物。印刷时,将铁框放在铁板上,紧密排列字模,排满一框为一版,拿到火上烘烤;药物稍熔化,用平板按压版面,字面就平整如磨刀石。

注释

【板印】指雕版印刷。"板"通"版"。

【冯瀛王】即冯道,五代时倡议官府刻印儒家经典。

【钱唇】铜钱的边缘,比喻字模厚度。

【炀】读yáng,烘烤。

【药】指松脂、蜡等混合物。

【字平如砥】"砥"为磨刀石,形容版面平整。

创作背景

北宋庆历年间(1041-1048),社会经济文化繁荣,书籍需求激增。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中记录毕昇发明活字印刷,比欧洲古腾堡早400年。当时沈括任昭文馆编校,接触大量文献,故能详实记载此项发明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按时间顺序记述印刷术发展,重点突出活字印刷的操作流程。

2. 语言特色:多用短句,动词精准("刻""布""炀""按"),体现技术文本的简明性。

3. 思想价值:展现古代工匠智慧,记录世界印刷史的重要转折。

4. 艺术表现:通过"薄如钱唇""平如砥"等比喻,使技术描述形象生动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活板》以不足二百字完整呈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过程与技术要点。沈括舍弃文学修饰,用"密布字印""持就火炀"等动作描写构建操作场景,使读者仿佛亲见毕昇排字制版。文中"钱唇""砥"的比喻,将抽象工艺具象化,体现科技文献的表述智慧。结尾"若止印三二本,未为简易;若印数十百千本,则极为神速"的对比,凸显活字印刷的核心优势,完成对这项发明的历史定位。

范文二

沈括记录活字印刷术时,展现出超越时代的科学眼光。他精确区分"胶泥刻字"与"木刻"的优劣,指出"木理有疏密,沾水则高下不平"的技术细节。这种实证精神与《梦溪笔谈》"验迹推原"的著述原则一脉相承。值得注意的是,文中特别强调发明者"布衣毕昇"的身份,暗示宋代民间工匠的创造力。全文以技术描述为表,以文化传承为里,堪称中国古代科技文献的典范。

关于《活板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【重点字词】

板印(通假字:"板"通"版")

钱唇(比喻修辞)

炀(yáng,烘烤)

砥(dǐ,磨刀石)

【文学常识】

沈括:北宋科学家,著《梦溪笔谈》,被李约瑟称为"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"。

活字印刷:1041-1048年毕昇发明,早于古腾堡400年。

【知识要点】

活字印刷四大步骤:刻字、排版、烘烤、按压。

胶泥活字的优势:遇水不变形,可反复使用。

【意象意境】

"字平如砥":以日常物象比喻技术成果,体现朴素唯物主义思想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持就火炀之:__________

(2)则以一平板按其面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靠近火源烘烤

(2)用

解析:注意"炀"的专用含义与"则"的连词用法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概括活字印刷相比雕版印刷的进步性。

答案:单个字模可重复使用;排版灵活效率高;适合大批量印刷。

解析:需结合文中"若印数十百千本,则极为神速"等句作答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活板》与《天工开物》在科技文献写作上的异同。

答案:同:都注重操作流程的准确性。异:《活板》侧重发明过程,《天工开物》侧重生产工艺。

解析:需了解宋代与明代科技文献的不同特点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用胶泥刻字,薄如钱唇"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准确说明字模材质与厚度,"钱唇"比喻使抽象概念具象化。

解析:科技说明文中的文学性表达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《活板》谈谈古代科技传承的现代启示。

答案示例:民间智慧推动技术革新;详实记录对科技发展至关重要。

解析:需联系文中毕昇身份与沈括的记录行为作答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