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道家】《道德经》原文全文

【道家】《道德经》原文全文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31

【道家】《道德经》原文全文解析:老子哲学的精髓与当代启示

《道德经》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的哲学经典,全文五千余字揭示宇宙运行规律与处世智慧。本文将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多维解析,系统呈现这部东方圣典的思想内核。

《道德经》第一章

【春秋】老子

道可道,非常道;

名可名,非常名。

无名天地之始,

有名万物之母。

故常无欲以观其妙,

常有欲以观其徼。

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

同谓之玄。

玄之又玄,

众妙之门。

译文

能用言语表述的道,不是永恒的道;

可以明确界定的名,不是恒常的名。

无名的状态是天地本源,

有名的状态是万物开端。

所以常保持无欲状态观察本质奥妙,

常通过有欲状态认识现象边界。

这两种认知方式同源异名,

都可称作玄奥。

玄奥中的极致玄奥,

正是认识万物奥秘的门径。

注释

【道可道】首"道"指宇宙规律,次"道"指言说。揭示真理的不可言传性。

【徼(jiào)】边界,指现象世界的具体表现。

【玄】深黑色,喻指不可测度的深邃智慧。

艺术表现:通过"可道/非常道"的悖论式表达,形成哲学张力;"玄之又玄"的叠用强化神秘感。

创作背景

春秋末期礼崩乐坏,周王室衰微。曾任周守藏室史的老子,目睹诸侯争战与社会动荡,在出函谷关时应尹喜之请著书,总结其观察自然与人事的终极思考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开篇立论,以"道"与"名"的辩证关系奠定全书哲学基调。

2. 语言艺术:采用"否定表述法",通过"非常道"的限定凸显本质。

3. 思想核心:提出"有/无"二元认知框架,影响后世阴阳哲学发展。

4. 修辞特色:多用顶针句式(如"玄之又玄"),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语言的悖论与真理的显现

《道德经》开篇即设置语言困境:真正的大道不可言说,却又必须通过语言传达。这种自我消解的表达方式,恰是老子思想精妙所在。当文字否定自身的表述功能时,反而引导读者超越文字局限,通过"无欲"的直观体验接近真理。这种"负的方法"成为道家独特的认知路径。

范文二:有无之辩的现代启示

老子将"无"置于"有"之前的认知序列,颠覆常识思维。在物质过剩的当代社会,这种思想更具警醒意义。当我们沉迷于"有名"的物质世界时,往往丧失对"无名"本质的感知能力。老子的二元认知框架,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平衡物质追求与精神超越的生存智慧。

关于《道德经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徼(jiào)、玄(xuán)、妙(miào)

文学常识:道家代表作,又称《老子》,共81章,分《道经》《德经》两部。

知识要点:无为而治、柔弱胜刚强、反者道之动等核心命题。

意象意境:以"水""谷""婴儿"等意象喻示不争之德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非常道:__________

(2)观其徼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永恒不变的道

(2)观察现象的边界

解析:需结合道家"常道"与"可道"的辩证关系理解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玄之又玄"体现了怎样的哲学思维?

答案:体现对认知极限的突破意识,通过不断深化对"玄"的理解,逐步接近终极真理。

解析:叠词使用强调认知过程的递进性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道德经》与《论语》开篇立意有何不同?

答案:《道德经》从宇宙本体论切入,探讨不可言说的终极真理;《论语》从具体生活实践出发,强调学习与修养。体现道家超越性与儒家实践性的差异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无名天地之始"的哲学内涵。

答案:揭示"无"是万物的本原状态,强调在具象化之前的存在维度,为道家"贵无"思想奠定基础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用"有欲/无欲"观解释现代科技伦理问题?

答案示例:科技发展(有欲)需保持对自然本质(无欲)的敬畏,避免因过度干预破坏生态平衡。体现老子"知止不殆"的思想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