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刚经》原文及白话译文:般若智慧的千年回响
引导语:作为大乘佛教核心经典,《金刚经》以"无住生心"的般若思想揭示了破除执着的修行要义,本文完整呈现鸠摩罗什译本原文、白话释义及深层解读。
原文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
如是我闻: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,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...
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...
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...
译文
我曾亲闻佛陀这样宣说:当时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,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僧众共同...
"须菩提,你认为如何?能以身形相貌见到如来吗?""不能,世尊!不可凭形相认识如来..."
一切显现的形象,本质都是虚幻。若能洞见诸相背后的非相本质,便是见到如来...
注释
【般若波罗蜜】梵语音译,意为"智慧到彼岸",指超越生死轮回的究竟智慧。
【祇树给孤独园】佛教著名精舍,由给孤独长者布施黄金购地,祇陀太子施舍林木共同建成。
【诸相非相】否定对一切现象的执着认知,揭示"空性"本质的辩证表达。
创作背景
约公元1世纪成书于古印度,属早期大乘佛教经典。当时佛教内部正经历从部派佛教向大乘佛教的思想转型,强调菩萨道与空性智慧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对话体展开,通过佛陀与须菩提的问答层层递进,共分三十二品。
2. 核心思想:提出"应无所住而生其心"的修行纲领,破除对物质、观念、佛法本身的执着。
3. 修辞艺术:善用"即非...是名..."的否定性表述,形成独特的辩证逻辑体系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金刚经》最显著的思想特质在于其彻底的解构精神。经中反复强调"佛说般若波罗蜜,即非般若波罗蜜",这种自我否定的表达方式,实际上建立了更高层次的认知维度。当文字本身成为被超越的对象时,真正的智慧才得以显现。这种辩证思维对中国禅宗"不立文字"的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范文二
在艺术表现上,经文的重复句式形成特殊的韵律感。"所谓...即非...是名..."的固定结构,既强化了说理效果,又创造出独特的诵读节奏。这种形式上的复沓与内容上的破执形成奇妙张力,使抽象的哲学思考具有了可感知的审美价值,体现了宗教文献独特的文学性。
考试重点整理
【关键概念】四句偈("一切有为法"偈)、无住生心、般若空观
【文学常识】鸠摩罗什译本特色、与《心经》的思想关联
【哲学命题】"离相破执"的修行观、"缘起性空"的本体论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"应无所住而生其心"的"住":
答案:执着、停留(指心灵对特定对象的攀附)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凡所有相皆是虚妄"体现了怎样的世界观?
答案:揭示现象世界的暂时性与相对性,主张超越表象认识本质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金刚经》与《坛经》对"无住"理解的差异
答案:《金刚经》侧重理论阐述,《坛经》强调当下顿悟,前者偏重解构,后者注重建构。
四、名句赏析
题目:分析"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"的哲学内涵
答案:通过双重否定达到肯定,指出认识真理需要超越二元对立的认识模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