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出师表》原文全文(诸葛亮)

【古文】《出师表》原文全文(诸葛亮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31

【古文】《出师表》原文全文(诸葛亮)

引导语:本文为诸葛亮北伐前呈给后主刘禅的奏表,以恳切言辞陈述治国方略与北伐决心,体现忠臣忧国之情与政治智慧。

原文

《出师表》

诸葛亮

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

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

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,恢弘志士之气,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。

(下文略,此处展示部分原文)

译文

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便中途去世,如今天下分裂为三国,益州困顿疲弱,这确实是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。

然而侍卫大臣在朝廷内毫不懈怠,忠诚将士在外舍生忘死,是因为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,想要报答给陛下。

实在应该广开言路,发扬先帝遗留的美德,振奋志士的勇气,不该轻视自己,说话不合道理,从而堵塞忠言进谏的途径。

注释

崩殂(bēng cú):帝王死亡。

疲弊:困顿衰弱。

开张圣听:扩大皇帝的听闻。

引喻失义:说话不合道理。

典故"先帝殊遇"指刘备三顾茅庐之事。

"危急存亡之秋"以季节喻时局,凸显紧迫感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227年,诸葛亮准备首次北伐曹魏。此时蜀汉国力薄弱,后主刘禅昏庸。诸葛亮以丞相身份上表,既为劝谏君主,亦为统一军政思想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分"形势分析-治国建议-北伐决心-人事安排"四部分。

2. 语言:骈散结合,既有"今天下三分"的简练陈述,也有"报之于陛下"的深情排比。

3. 思想:体现"鞠躬尽瘁"的儒家忠君观与务实军政理念。

4. 艺术:善用对比手法,如"不懈于内"与"忘身于外"的对称表述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出师表》最动人处在于矛盾情感的张力。诸葛亮既要以臣子身份规劝君主,又要以托孤大臣身份总揽大局。文中十三次提及"先帝",既是政治策略,亦是真情流露。当他说"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"时,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完全绑定,这种"知其不可为而为之"的悲壮,正是儒家精神的最高体现。

范文二

从文学技法看,本文开创了"表"体文书的新境界。不同于汉代奏章的典雅板正,诸葛亮用"诚宜""不宜"的对比句式,形成强烈劝说效果。"亲贤臣,远小人"六字方针,至今仍是治国箴言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数字的精确运用,"五月渡泸""二十有一年"等具体时间表述,增强了历史真实感与情感厚重感。

关于《出师表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崩殂(bēng cú)、疲弊(pí bì)、陟罚臧否(zhì fá zāng pǐ)

文学常识:表体文书特点、诸葛亮的"鞠躬尽瘁"精神

知识要点:三国鼎立形势、蜀汉北伐背景

意象意境:"危急存亡之秋"的时局意象、"报先帝忠陛下"的忠臣形象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恢弘:__________

(2)陟罚臧否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发扬扩大

(2)升降官职、评价人物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"亲贤臣,远小人"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政治主张?

答:主张任人唯贤的治国理念,强调人才选拔关乎国家兴衰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出师表》与李密《陈情表》的情感表达差异

答案:《出师表》侧重家国大义,《陈情表》重在个人孝道。前者慷慨沉雄,后者婉转恳切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"的表达效果

答案:对仗工整凸显历史责任感,"败军""危难"的对比强化临危受命的悲壮感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