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文言文】《促织》原文及翻译(蒲松龄)

【文言文】《促织》原文及翻译(蒲松龄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31

【文言文】《促织》原文及翻译(蒲松龄)

《促织》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中的名篇,通过一只蟋蟀引发的悲剧,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与百姓的苦难。本文提供完整原文、白话译文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批判精神与艺术成就。

原文

《促织》

蒲松龄

宣德间,宫中尚促织之戏,岁征民间。此物故非西产;有华阴令欲媚上官,以一头进,试使斗而才,因责常供。令以责之里正。市中游侠儿,得佳者笼养之,昂其直,居为奇货。里胥猾黠,假此科敛丁口,每责一头,辄倾数家之产。

邑有成名者,操童子业,久不售。为人迂讷,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,百计营谋不能脱。不终岁,薄产累尽。会征促织,成不敢敛户口,而又无所赔偿,忧闷欲死。妻曰:"死何裨益?不如自行搜觅,冀有万一之得。"成然之。早出暮归,提竹筒铜丝笼,于败堵丛草处,探石发穴,靡计不施,迄无济。即捕三两头,又劣弱不中于款。宰严限追比,旬余,杖至百,两股间脓血流离,并虫不能行捉矣。转侧床头,惟思自尽。

译文

明朝宣德年间,皇宫流行斗蟋蟀的游戏,每年向民间征收。蟋蟀本非陕西特产,华阴县令为讨好上司,进献一只,试斗后发现善战,于是要求定期供应。县令将此差事摊派给里长。市井混混得到好蟋蟀便用笼子养着,抬高价格,当作珍奇货物。差役狡猾,借此按人头摊派费用,每征收一只蟋蟀,常使几户人家破产。

当地有个叫成名的人,读书考秀才未中,性格迂腐木讷,被差役上报充当里长,百般设法不能推脱。不到一年,微薄家产耗尽。恰逢征收蟋蟀,成名不敢向百姓摊派,又无钱赔偿,忧愁欲死。妻子说:"死有何用?不如自己去找,或许有万一希望。"成名同意。他早出晚归,提着竹筒铜丝笼,在断墙草丛中翻石挖洞,用尽办法仍无收获。即使捉到两三只,也都弱小不合格。县令严定期限催逼,十余天后打了一百板子,两腿脓血淋漓,连蟋蟀也不能捉了。他在床上翻来覆去,只想自杀。

注释

促织:蟋蟀的别称,古人以其鸣声似催促织布得名。

宣德:明宣宗朱瞻基年号(1426-1435),暗指故事发生于明代。

里正:古代基层官吏,负责催收赋税、摊派徭役。

猾黠(huá xiá):狡猾奸诈,形容差役盘剥百姓的手段。

追比:限期逼迫,逾期则施以杖刑。

脓血流离:描写刑伤惨状,"流离"作淋漓解,强化视觉冲击。

创作背景

蒲松龄生于明末清初,科举屡试不第,长期设帐教学。《聊斋志异》多借鬼狐故事讽喻现实。康熙十八年(1679)陕西大旱,朝廷仍强征特产,蒲松龄听闻类似事件后创作此文,将批判矛头指向整个官僚体系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设计:以"蟋蟀"为线索贯穿全篇,从宫廷玩乐到民间悲剧,形成强烈反差。

2. 语言特色:白描手法写实,"脓血流离"等细节令人触目惊心,未加议论而批判自现。

3. 思想内涵:通过小人物命运,揭示"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"的体制性腐败。

4. 艺术手法:运用"以微知著"的叙事策略,一只蟋蟀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黑暗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促织》最震撼处在于其平静叙述下的巨大张力。蒲松龄不直接描写宫廷奢靡,而是聚焦成名这个底层读书人的遭遇。当他拖着脓血淋漓的双腿在床头挣扎时,读者能清晰感受到封建机器对个体的碾压。文中"每责一头,辄倾数家之产"的陈述,堪称对苛政最冷静也最犀利的控诉。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,比直白的批判更具艺术穿透力。

范文二

蟋蟀在文本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。它既是玩物,又是催命符;既是权力的消费品,又是百姓的索命绳。蒲松龄特意交代"此物故非西产",暗示这种异化的需求如何扭曲社会运行。成名从读书人到捕虫人的身份转变,隐喻着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异化过程。全文没有超自然元素,却比许多鬼怪故事更令人毛骨悚然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促织(cù zhī)、猾黠(huá xiá)、追比、流离

2. 文学常识:《聊斋志异》的文体性质、蒲松龄"聊斋先生"称号

3. 艺术手法:白描叙事、细节描写、以小见大

4. 思想主旨:批判封建压迫、反映民生疾苦

5. 意象分析:蟋蟀作为权力游戏的象征物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昂其直:__________

(2)靡计不施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抬高价格

(2)没有计策不用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 "宰严限追比,旬余,杖至百"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?

答案: 揭露封建官吏为满足上级需求,对百姓实施残酷压迫,法律成为剥削工具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 分析"每责一头,辄倾数家之产"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 用具体数字形成强烈对比,突出官府征敛的残酷性,平淡叙述中蕴含巨大批判力量。

四、比较鉴赏

题目: 比较《促织》与《捕蛇者说》在揭露社会问题方面的异同。

答案: 同:都通过具体事例反映苛政猛于虎。异:柳宗元直抒胸臆,蒲松龄则用冷静叙事;前者针对特定政策,后者批判整个体制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