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课文】《匆匆》原文(朱自清)

【课文】《匆匆》原文(朱自清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31

朱自清《匆匆》原文与深度解析

《匆匆》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1922年创作的经典作品,通过细腻的时间意象探讨生命流逝的永恒命题。本文将提供原文对照、创作背景、艺术鉴赏及考试重点全解。

【原文】

《匆匆》

朱自清

燕子去了,有再来的时候;

杨柳枯了,有再青的时候;

桃花谢了,有再开的时候。

但是,聪明的,你告诉我,

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?

【译文】

燕子飞走还会归来,

杨柳枯萎仍会返青,

桃花凋零终将重绽。

然而请告诉我——

为何时光永不回头?

【注释】

1. "燕子"意象:候鸟迁徙象征时间循环(yàn zi,鸟纲燕科动物)

2. "杨柳枯了":拟人化描写植物生命周期的必然性(yáng liǔ,垂柳别称)

3. "一去不复返":化用《史记》"逝者如斯"典故,强化时间单向性

【创作背景】

1922年朱自清任教于浙江春晖中学,时年24岁。五四运动后的知识分子普遍存在时间焦虑,文中"八千多日子"暗指作者自1898年出生后的生命计量。

【作品解析】

1. 结构特征:三段式递进,从自然现象转向人类生命终极追问

2. 语言艺术:11处叠词运用(如"匆匆""斜斜")形成韵律焦虑

3. 思想内核:通过"洗手-吃饭-沉默"等日常细节解构时间虚无

【鉴赏范文】

范文一

《匆匆》最震撼处在于将抽象时间具象为"逃去如飞"的窃贼。朱自清用"针尖上滴水"的微观比喻,将浩渺时空压缩成可感知的物理存在。这种具象化手法比直抒胸臆更具冲击力,使读者在"头涔涔而泪潸潸"的生理反应中顿悟生命短暂。

范文二

文中"痕迹"意象值得玩味。朱自清连用三个反问:"像游丝样的痕迹呢?"实际是对写作行为的自我指涉。作为新文学运动健将,他既渴望在时间中留下精神印记,又清醒认识到文字终将湮灭。这种悖论使作品超越普通咏时之作,具有现代主义特征。

【考试重点整理】

1. 核心字词:涔(cén,汗流貌)、潸(shān,泪流貌)、徘徊(pái huái)

2. 文学常识:朱自清与《背影》《荷塘月色》并称"白话美文三部曲"

3. 修辞判断:"太阳他有脚啊"属于拟人修辞

【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】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"涔涔"在文中的表达效果

答案:形容冷汗不断渗出,表现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惊惧心理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"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,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"的哲理

答案:揭示生命本质的虚无性,与"生不带来死不带去"的传统观念形成互文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对比《匆匆》与曹操《短歌行》的时间意识差异

答案:朱自清体现现代知识分子的存在焦虑,曹操抒发建功立业的紧迫感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