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醉翁亭记》原文及翻译(欧阳修)

【古文】《醉翁亭记》原文及翻译(欧阳修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31

【古文】《醉翁亭记》原文及翻译(欧阳修)

引导语: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《醉翁亭记》以滁州山水为背景,通过描绘宴游之乐,展现“与民同乐”的政治理想。文章骈散结合,语言灵动,是宋代散文的典范之作。

原文

《醉翁亭记》

欧阳修

环滁皆山也。其西南诸峰,林壑尤美,望之蔚然而深秀者,琅琊也。

山行六七里,渐闻水声潺潺,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,酿泉也。

峰回路转,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,醉翁亭也。

作亭者谁?山之僧智仙也。名之者谁?太守自谓也。

译文

滁州城四面都是山。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,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,望去草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。

沿着山路走六七里,渐渐听到潺潺水声,从两座山峰间倾泻而出的,是酿泉。

山势回环,道路转弯,有座亭子像鸟儿展翅般坐落在泉边的,就是醉翁亭。

建亭子的是谁?是山里的僧人智仙。给亭子命名的是谁?是自称“醉翁”的太守。

注释

【环滁皆山也】“环”字统领全篇,点明滁州地理特征。

【蔚然】草木茂盛貌,读作wèi rán。

【翼然】形容亭角飞翘如鸟翼,读作yì rán,运用拟物修辞。

【太守自谓】欧阳修时任滁州知州,汉代称太守,此处用古称自指。

创作背景

庆历六年(1046),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被贬滁州。当时滁州地僻民淳,欧阳修推行宽简政治,常与僚属游山宴饮。此文即记录某次游宴,表面写乐,实则隐含政治失意的苦闷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采用移步换景手法,由远及近,从群山到酿泉再到亭台,层次分明。

2. 语言艺术:21个“也”字贯穿全篇,形成舒缓节奏;骈散句式交错,兼具韵律美与自然感。

3. 思想内涵:通过“醉翁”形象,展现“醉能同其乐,醒能述以文”的文人情怀与政治抱负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醉翁亭记》最动人处在于矛盾情感的平衡。开篇“环滁皆山也”五字如斧劈刀削,暗含被贬的郁结;而后笔锋陡转,细绘泉声、亭影,将政治苦闷消解于山水之间。“醉翁”之醉非真醉,是借酒调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。这种“乐中含忧”的笔法,比直抒胸臆更显深沉。

范文二

欧阳修对“乐”的诠释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。文中太守之乐、众宾之乐、百姓之乐层层递进,最终落在“禽鸟知山林之乐,而不知人之乐”的哲学思考上。这种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写法,既承袭了庄子“鱼乐”之辩,又开创了宋代士大夫“与民同乐”的新境界。

关于《醉翁亭记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环(围绕)、蔚然(茂盛貌)、翼然(像鸟翅)、伛偻(yǔ lǚ,指老人)、提携(领着小孩)

文学常识:欧阳修号“六一居士”,北宋古文运动领袖,与韩愈、柳宗元、苏轼等并称“唐宋八大家”

艺术特色:21个“也”字的语气助词运用;骈散结合的句式;移步换景的描写手法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峰回路转:__________

(2)觥筹交错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山势回环,道路转弯

(2)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文中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?

答案:表面写饮酒作乐,实则寄托作者在贬谪中寄情山水、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“野芳发而幽香,佳木秀而繁阴”的艺术表现。

答案:对仗工整,通过嗅觉(幽香)与视觉(繁阴)的双重描写,展现春夏之交的生机盎然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