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】《屈原列传》原文及翻译(司马迁)
《屈原列传》是司马迁《史记》中的名篇,记述了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生平、政治遭遇与文学成就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解析,展现屈原的爱国情怀与悲剧命运,同时分析司马迁笔下的历史叙事艺术。
原文
屈原列传(节选)
司马迁
屈原者,名平,楚之同姓也。
为楚怀王左徒,博闻强志,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。
入则与王图议国事,以出号令;出则接遇宾客,应对诸侯。
王甚任之……
译文
屈原,名平,与楚国王族同姓。
担任楚怀王的左徒,学识渊博,记忆力强,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,擅长外交辞令。
对内与楚王商议国事,发布政令;对外接待宾客,应酬诸侯。
楚王十分信任他……
注释
左徒:楚国官职名,掌政令起草与外交。
博闻强志:知识广博,记忆力强。"志"通"记"。
娴于辞令:娴(xián),熟练;辞令,外交语言。
同姓:屈原属楚国公族芈(mǐ)姓分支,与王室同源。
创作背景
司马迁因李陵事件遭受宫刑后发愤著书,借屈原事迹抒发"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"的愤懑。战国末期楚国政治腐败,屈原主张联齐抗秦遭谗言被放逐,最终投汨罗江而死。
作品解析
1. 双重悲剧叙事:既写屈原政治失败,又暗喻自身遭遇,形成历史与现实的互文。
2. 语言特色:采用"其文约,其辞微"的春秋笔法,通过"王怒而疏屈平"等简练语句暗含褒贬。
3. 结构安排:以"王甚任之"到"顷襄王怒而迁之"形成权力关系的变化轴线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司马迁笔下的屈原形象具有鲜明的双重性。作为史家,他客观记录屈原"明于治乱"的政治才能;作为抒情者,又在"忠而被谤"的叙述中注入个人情感。文中"蝉蜕于浊秽"的比喻,既赞美屈原的高洁,也暗含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批判。这种"互见法"的运用,使历史人物同时具备典型性和个性化特征。
范文二
《屈原列传》的艺术张力体现在矛盾处理上。司马迁既展现屈原"眷顾楚国"的执着,又通过渔父对话揭示其"宁赴湘流"的决绝。文中"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"的肖像描写,与《离骚》的瑰丽想象形成强烈反差。这种写实与象征手法的交织,使人物命运更具震撼力,也为后世"士不遇"主题文学树立了典范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屈原开创"楚辞"体,《离骚》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。
关键字词:娴(xián)熟、谗(chán)言、皭(jiào)然泥而不滓。
意象分析:"香草美人"象征高洁品格,"浊世"喻指政治黑暗。
名句理解:"举世混浊而我独清"体现屈原的孤独抗争精神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娴于辞令:__________
(2)皭然泥而不滓:__________
答案:
(1)熟练
(2)洁白的样子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司马迁写《屈原列传》的主要意图是什么?
答案:既为屈原立传存史,又借其遭遇抒发自身"发愤著书"之情,体现"究天人之际"的史学追求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屈原列传》与《报任安书》中司马迁的情感表达差异。
答案:列传通过客观叙事隐忍抒情,书信则直抒胸臆;前者借古喻今,后者剖白心迹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