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】《石钟山记》原文及翻译(苏轼)
《石钟山记》是苏轼探访石钟山后写下的游记,通过实地考察揭示“石钟”得名的真相,展现其重实证、轻臆断的治学态度。文章兼具考据之严谨与文笔之雄奇,是宋代山水散文的典范。
原文
《石钟山记》
宋·苏轼
《水经》云:“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。”郦元以为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声如洪钟。是说也,人常疑之。今以钟磬置水中,虽大风浪不能鸣也,而况石乎!
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,得双石于潭上,扣而聆之,南声函胡,北音清越,桴止响腾,余韵徐歇。自以为得之矣。然是说也,余尤疑之。石之铿然有声者,所在皆是也,而此独以钟名,何哉?
元丰七年六月丁丑,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,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,送之至湖口,因得观所谓石钟者。寺僧使小童持斧,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,硿硿焉。余固笑而不信也。
译文
《水经注》记载:“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。”郦道元认为山脚临近深潭,微风掀起波浪时,水石相撞,声如洪钟。这个说法常被质疑。如今把钟磬放在水里,即便大浪也不能鸣响,何况石头?
唐代李渤探访此地,在潭边发现两块石头,敲击后南边声音浑厚,北边声音清脆,停止敲打后余音袅袅。他自认破解谜题。但我更觉可疑:能发声的石头随处可见,为何独此山以“钟”命名?
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,我从齐安乘船去临汝,顺路送长子苏迈赴任德兴县尉。到湖口时,终得亲见石钟山。寺僧让小童拿斧头在乱石中敲打,硿硿作响。我只笑而不信。
注释
【彭蠡】鄱阳湖古称,见《尚书·禹贡》
【硿硿(kōng)】拟声词,形容石块撞击声
【李渤】唐代文人,曾任江州刺史,著有《辨石钟山记》
“水石相搏”句:以“洪钟”喻声,体现郦道元以听觉想象补足视觉局限
“余韵徐歇”句:通过声音衰减过程描写,反映李渤的静态观察局限
创作背景
元丰七年(1084年),苏轼调任汝州团练副使途中作此文。此前他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五年,此时虽未脱罪籍,但心境已趋平和。文中体现的实证精神,与其《日喻》等论说文一脉相承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“质疑—考察—结论”三段式,先破后立,逻辑严密
2. 语言艺术:夜探石钟山一段,“大石侧立千尺”等句有《水经注》笔意,而“噌吰如钟鼓不绝”更显声韵之美
3. 思想内核:批判“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”的学风,与王安石“天变不足畏”的实证思想暗合
4. 历史影响:清代方苞评“记山水而能折衷考据,自东坡始”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苏轼以侦探般的笔法破解千年谜题。夜泊绝壁下的场景描写极具张力,“舟人大恐”与“余方心动欲还”的对比,凸显学者追求真理的执着。当“窾坎镗鞳”之声与“周景王之无射”产生历史回响时,考据已升华为审美体验。这种将理性求证与诗意感悟熔于一炉的写法,开创了宋代游记新范式。
范文二
文章最精彩处在于声音的层次解析。先以“噌吰”状宏大共鸣,再用“窾坎”摹细微空响,最后以“与风水相吞吐”作动态收束。这种声学描写暗合《乐记》“声成文谓之音”的美学理念。苏轼通过声景还原,不仅证实山名由来,更构建起天地自然的交响诗。其结论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”的讽喻,至今仍具现实意义。
关于《石钟山记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【字词读音】蠡(lǐ)、硿(kōng)、噌吰(chēng hóng)、窾坎(kuǎn kǎn)、镗鞳(tāng tà)
【文学常识】宋代山水游记的考据化倾向,苏轼“疑—察—悟”的写作模式
【意象分析】“舟行适临汝”的宦游意象,“钟鼓不绝”的礼乐意象
【名句默写】“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,可乎?”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微风鼓浪:__________
(2)余韵徐歇:__________
答案:
(1)振动、激荡
(2)慢慢消失
解析: “鼓”为动词活用,“徐”需联系《庄子》“其声徐徐”理解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 作者批判哪两种探究石钟山得名的错误方法?
答案: 郦道元仅凭文献臆测,李渤停留表面实验,均未深入实地考察
解析: 注意“人常疑之”与“余尤疑之”的递进关系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 对比《石钟山记》与柳宗元《小石潭记》的写作目的差异
答案: 苏轼旨在辨明事理,柳宗元侧重寄托孤愤;前者重理性求证,后者重情感投射
解析: 需结合唐宋游记文体演变分析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 如何用本文观点看待网络时代的信息鉴别?
答案示例: 警惕“未目见耳闻”的臆断传播,提倡实证精神;对“寺僧使小童扣石”式的碎片化求证保持清醒
解析: 注意古今认知方式的异同比较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