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现代诗】《再别康桥》原文及朗诵(徐志摩)

【现代诗】《再别康桥》原文及朗诵(徐志摩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31

《再别康桥》原文及深度解析(徐志摩)

《再别康桥》是徐志摩1928年重访剑桥大学后创作的抒情名篇,以轻盈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,表达对往昔留学生活的眷恋与离别的怅惘。本文包含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层次鉴赏,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现代诗的经典性。

原文

《再别康桥》

作者:徐志摩

轻轻的我走了,

正如我轻轻的来;

我轻轻的招手,

作别西天的云彩。

那河畔的金柳,

是夕阳中的新娘;

波光里的艳影,

在我的心头荡漾。

软泥上的青荇,

油油的在水底招摇;

在康河的柔波里,

我甘心做一条水草!

那榆荫下的一潭,

不是清泉,是天上虹;

揉碎在浮藻间,

沉淀着彩虹似的梦。

寻梦?撑一支长篙,

向青草更青处漫溯;

满载一船星辉,

在星辉斑斓里放歌。

但我不能放歌,

悄悄是别离的笙箫;

夏虫也为我沉默,

沉默是今晚的康桥!

悄悄的我走了,

正如我悄悄的来;

我挥一挥衣袖,

不带走一片云彩。

译文

我悄然离去,

如同当初悄然而至;

我轻挥双手,

告别天边的晚霞。

河岸的金色柳枝,

宛如夕阳下盛装的新娘;

水波中摇曳的倒影,

在我心中久久回荡。

淤泥上的水草,

柔柔地在水中摆动;

我宁愿化作一株水草,

永远留在康河的柔波里。

榆树荫下的水潭,

不是泉水,是碎落的彩虹;

零散在浮萍之间,

沉淀着如梦幻般的往昔。

追寻旧梦?撑起长篙,

向更幽深的草岸划去;

载满一船星光,

在璀璨中纵情歌唱。

但我终未发声,

寂静是离别的旋律;

夏虫也一同沉默,

今夜的康桥,只剩无言。

我默然离去,

如同当初默然而来;

衣袖轻扬,

未携走一丝云彩。

注释

金柳:夕阳映照下呈现金色的柳树,比喻为“新娘”,突出其柔美与神圣感。

青荇(xìng):水生植物,诗中“油油的”形容其光泽,“招摇”拟人化表现自由姿态。

彩虹似的梦:将潭水比作揉碎的彩虹,暗喻破碎的理想或逝去的青春。

漫溯(sù):随意漂流,体现诗人对自由意境的向往。

笙箫:传统乐器,此处以“悄悄”修饰,反衬离别时的寂寥。

创作背景

1928年,徐志摩第三次游历欧洲,重访剑桥大学。彼时他与陆小曼婚姻陷入危机,国内文坛亦对其多有非议。康桥作为其精神故乡,承载着他留学时期的理想与纯真。此诗创作于归国前夕,字里行间交织着眷恋、失落与释然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全诗七节,首尾以“轻轻”“悄悄”呼应,形成环形叙事;中间五节以意象群展开,层次分明。

2. 语言艺术:善用叠词(“轻轻”“油油”)增强韵律;比喻新奇(“新娘”“彩虹”),赋予寻常景物诗意。

3. 情感表达:表面写景,实则抒情。“不带走一片云彩”以决绝姿态掩饰内心不舍,体现现代诗的含蓄美学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意象的抒情力量

徐志摩将康桥的景物转化为情感符号:金柳的绚烂暗喻青春盛景,潭水的破碎暗示理想幻灭。尤其“青荇”一节,“甘心做一条水草”的痴语,揭示诗人对纯粹精神世界的依恋。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,超越传统借景抒情,具有现代象征主义特征。

范文二:沉默的哲学

诗中两次强调“不能放歌”,最终以“沉默”收束。这种克制与胡适“放脚体”的直白形成对比。徐志摩的沉默既是绅士风度的体现,更暗含存在主义式的孤独——当语言无力承载情感时,静默反而成为最深刻的表达。

关于《再别康桥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读音:荇(xìng)、溯(sù)、笙箫(shēng xiāo)。

2. 文学常识:新月派代表诗人,主张“三美”(音乐美、绘画美、建筑美)。

3. 核心意象:云彩(漂泊感)、星辉(理想光辉)、笙箫(离愁)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“油油的”在诗中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形容水草光泽柔亮,增强视觉质感,同时传达诗人对自然生命力的欣羡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“不带走一片云彩”的深层含义。

答案:表面洒脱,实则隐痛。云彩象征美好记忆,诗人以拒绝占有的姿态,表现对往事的珍视与释怀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对比《再别康桥》与古典送别诗的差异。

答案:古典诗多直抒离愁(如“劝君更尽一杯酒”),徐诗则通过意象暗示;形式上突破格律,以自由体实现“音乐美”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