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课文】《春》原文(朱自清)
《春》是朱自清1928年创作的散文名篇,以细腻笔触描绘初春景象,展现生命复苏的喜悦与哲思。读者可通过原文、译文及解析,深入理解其语言艺术与情感内核。
原文
《春》
朱自清
盼望着,盼望着,东风来了,春天的脚步近了。
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,欣欣然张开了眼。山朗润起来了,水涨起来了,太阳的脸红起来了。
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,嫩嫩的,绿绿的。园子里,田野里,瞧去,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。
坐着,躺着,打两个滚,踢几脚球,赛几趟跑,捉几回迷藏。风轻悄悄的,草软绵绵的。
译文
急切地期待着,东风终于吹来,春天悄然临近。
万物如同初醒,欢喜地睁开双眼。山色变得清朗润泽,河水上涨,朝阳泛着红晕。
嫩绿的小草悄悄破土而出,遍布园圃与田野。
人们或坐或卧,有的打滚嬉戏,有的踢球赛跑,有的玩起捉迷藏。春风轻柔,草地松软。
注释
"欣欣然":喜悦的样子,读作xīn xīn rán,拟人化表现万物复苏的生机。
"朗润":明亮润泽,读作lǎng rùn,形容山色因春雨而清新。
"偷偷地":拟人手法,赋予小草孩童般的顽皮性格。
"轻悄悄":双声叠韵词,读作qīng qiāo qiāo,增强春风的轻柔质感。
创作背景
1928年朱自清任教于清华大学,时值北伐胜利后社会动荡。作者借春日景象寄托对新时代的期待,同时隐现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忧思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以"盼春-绘春-赞春"为线索,形成递进式抒情框架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叠词("偷偷""嫩嫩")与短句,节奏明快如春之脚步。
3. 思想内涵:表面写景,实则隐喻个人生命体验与社会变革期许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朱自清以画家般的敏感捕捉春的细节。"太阳的脸红起来了"将自然现象人格化,既符合初春朝阳的物理特征,又暗含羞涩喜悦的情感投射。动词"钻"与形容词"嫩嫩"的搭配,形成触觉与视觉的通感,使读者仿佛亲手触摸到破土的草芽。这种微观视角的观察,体现现代散文对日常诗意的发掘。
范文二
文中"坐着,躺着"的排比句式,构建出人与自然交融的和谐图景。不同于传统田园诗的隐逸趣味,朱自清笔下的人类活动充满现代生活气息。风与草的质感描写("轻悄悄""软绵绵")形成触觉意象群,这种多感官并用的写法,突破了古典山水散文的视觉局限,展现出白话散文的表现力革新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读音:酝酿(yùn niàng)、蓑衣(suō yī)、应和(yìng hè)
2. 文学常识:朱自清与"五四"白话散文运动的关系
3. 艺术特色:通感手法、口语化表达、意象的现代性转化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"欣欣然"在文中的表达效果
答案:既描摹万物苏醒的动态过程,又传递欢愉情绪,增强拟人化效果。
二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"的语言特点
答案:"偷偷"赋予小草童趣,"钻"字突出生命力的顽强,短句节奏明快,体现白话散文的生动性。
三、主旨理解
题目:文中"春天"有何象征意义?
答案:既是自然季节更替,也隐喻社会变革的希望与个人精神的新生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