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湖心亭看雪》原文及翻译(张岱)

【古文】《湖心亭看雪》原文及翻译(张岱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31

【古文】《湖心亭看雪》原文及翻译(张岱)

《湖心亭看雪》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散文名篇,以简练笔墨勾勒西湖雪夜的空灵之境,展现文人孤怀与遗民之思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层次解析,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古典小品的美学价值。

原文

《湖心亭看雪》

张岱

崇祯五年十二月,余住西湖。

大雪三日,湖中人鸟声俱绝。

是日更定矣,余拏一小舟,拥毳衣炉火,独往湖心亭看雪。

雾凇沆砀,天与云与山与水,上下一白。

湖上影子,惟长堤一痕、湖心亭一点、与余舟一芥、舟中人两三粒而已。

译文

崇祯五年十二月,我住在西湖边。

大雪连下三日,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。

这天初更时分,我划着一叶小舟,裹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,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。

冰花弥漫,天空、云层、山峦、湖水浑然一体,上下全白。

湖面上的影子,只有长堤的一道痕迹、湖心亭的一个黑点、我的小船如草叶、船上的人像两三粒米罢了。

注释

【崇祯五年】公元1632年,暗含对前朝的追忆。

【毳衣】cuì yī,鸟兽细毛制成的衣服。

【雾凇沆砀】sōng hàng dàng,形容冰花雾气弥漫的景象。

【一芥】喻船之微小,典出《庄子·逍遥游》。

艺术表现:白描手法中"痕""点""芥""粒"的量词使用,构建微观视角下的宏大空间感。

创作背景

张岱晚年隐居山林,本文作于明亡后。文中特意标注"崇祯五年",实为清顺治年间所作,暗含故国之思。西湖雪景的冷寂与作者"独往"的孤傲,共同构成遗民文人的精神画像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时空顺序分明,由远及近的镜头推移,最终聚焦于微观的"两三粒"人影。

2. 语言艺术:白描与夸张并重,"上下一白"的浑茫与"两三粒"的渺小形成强烈反差。

3. 思想内涵:通过物我关系的重构,展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孤高自守的人格追求。

4. 情感表达:表面写景,实则寄托江山易主的苍凉,末句"舟中人"的孤独感尤为深刻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雪境中的精神孤岛

张岱笔下的雪西湖是一个被净化的精神世界。"人鸟声俱绝"的绝对寂静中,作者以"独往"姿态完成自我放逐。量词的创造性运用将宏观景物微观化,暗示人在天地间的渺小。这种刻意制造的疏离感,实为遗民文人拒绝新朝统治的精神宣言。结尾"两三粒"的形容,既是客观写实,更是主观上对个体存在的哲学思考。

范文二:白描艺术的巅峰之作

全文仅百余字却层次分明:时间从"三日"到"更定",空间由全景的"上下一白"到特写的"两三粒"。作者摒弃色彩渲染,仅用黑白灰的明暗对比构建画面。特别是"痕""点""芥""粒"的递进式比喻,既符合视觉规律,又暗含道家"齐物"思想。这种以简驭繁的笔法,体现了晚明小品文"一粒沙中见世界"的美学追求。

关于《湖心亭看雪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【重点字词】毳(cuì)衣、雾凇(sōng)、沆砀(hàng dàng)、一芥(jiè)

【文学常识】张岱号陶庵,代表作为《陶庵梦忆》《西湖梦寻》,属晚明小品文代表作家。

【艺术手法】白描、夸张、量词活用、以小见大。

【意象分析】"大雪"象征净化,"独往"体现孤傲,"两三粒"暗喻生命渺小。

【主旨理解】通过对雪夜独游的描写,表达遗民文人的孤高情怀与故国之思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人鸟声俱绝:__________

(2)拥毳衣炉火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完全消失

(2)穿着

解析: "绝"在文言中常表"断绝","拥"此处为"裹持"之意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文中"独往湖心亭看雪"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?

答:体现作者超越世俗的孤傲情怀和遗民身份的精神坚守,在天地茫茫中寻找心灵寄托。

解析:需结合明亡背景理解"独往"的行为内涵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问:分析"天与云与山与水,上下一白"的写景特点。

答:连用三个"与"字消除景物界限,构建混沌统一的宇宙图景;"一白"的绝对性描写强化了雪境的纯粹感。

解析:注意叠词产生的韵律美和哲学意味。

四、比较鉴赏

题目: 比较张岱《湖心亭看雪》与柳宗元《江雪》的意境差异。

答案: 两者皆写雪中独钓/游,但柳诗"孤舟蓑笠翁"突出对抗性,张岱"两三粒"更显融入感;前者冷峻刚硬,后者空灵萧散。

解析: 需注意唐代贬谪文学与明遗民文学的不同心境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