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小石潭记》原文及翻译(柳宗元)

【古文】《小石潭记》原文及翻译(柳宗元)

时间:2025-11-18 16:03:50

《小石潭记》原文及翻译(柳宗元)

引导语:柳宗元《小石潭记》以白描手法记录永州山水之幽寂,展现贬谪文人“寓情于景”的典型笔法,读者可从中品味唐代游记散文的审美特质与士人精神困境。

原文

《小石潭记》

柳宗元

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,隔篁竹,闻水声,如鸣珮环,心乐之。

伐竹取道,下见小潭,水尤清冽。

全石以为底,近岸,卷石底以出,为坻,为屿,为嵁,为岩。

青树翠蔓,蒙络摇缀,参差披拂。

译文

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,隔着竹林,听见水声,像玉佩相碰般清脆,心中感到愉悦。

砍倒竹子开辟道路,下方出现小石潭,水格外清澈寒冷。

整块石头作为潭底,靠近岸边,石底翻卷露出水面,形成高低不同的形态。

青葱的树木与翠绿藤蔓,覆盖缠绕摇曳牵连,长短不齐随风飘荡。

注释

篁竹(huáng zhú):成林的竹子。

珮环:古人腰间玉饰,行走时碰撞发声。

清冽(liè):清澈寒凉,暗含作者心境。

卷石底以出:拟人化描写,赋予静态岩石动态美感。

蒙络摇缀:四字连用动词,体现植物自由生长的野趣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805年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失败,贬为永州司马。此间创作"永州八记",《小石潭记》为第四篇。政治失意促使他将精神寄托于山水,文中"清冽"之水与"寂寥"之境,实为内心投射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移步换景法,从"闻声"到"见潭"再到"观底",最后以鱼游作结,层次分明。

2. 语言艺术:"如鸣珮环"通感修辞,"蒙络摇缀"动词连用,体现唐代散文精炼生动的特点。

3. 情感表达:表面写游鱼"俶尔远逝"的灵动,实则暗喻自身被朝廷疏远的处境。

4. 思想内涵:开创"以我观物"的游记范式,将个人命运感伤融入自然审美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小石潭记》最动人处在于"乐"与"忧"的瞬间转换。开篇"心乐之"的明快,至潭边"悄怆幽邃"的孤寂,形成强烈情感落差。柳宗元刻意突出潭水"清冽"特性,实为自我精神洁癖的物化。文中鱼"皆若空游无所依"的描写,恰是贬谪文人失去政治依托的心理写照。这种将个人悲剧意识注入山水的写法,直接影响后世《醉翁亭记》等名篇。

范文二

从文体革新角度看,该文打破六朝骈俪文风,以散句为主却充满韵律美。"青树翠蔓,蒙络摇缀"八字,通过植物缠绕状态暗示作者复杂心绪。更值得注意的是空间处理:先以"西行百二十步"建立真实坐标,随即用"不可久居"消解现实空间,构成物理存在与心理拒斥的矛盾统一。这种空间辩证法,成为中国古代游记的经典范式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篁竹(huáng)、清冽(liè)、为坻(chí)、为嵁(kān)、俶尔(chù)

2. 文学常识:永州八记系列、唐代古文运动代表、山水游记发展脉络

3. 艺术手法:移步换景、以动写静(鱼游)、情景交融(寓凄清于美景)

4. 意象分析:"空游之鱼"象征孤独,"不可久居"暗示贬谪之苦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如鸣珮环:__________

(2)俶尔远逝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像玉佩碰撞声

(2)突然向远处游去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潭中鱼可百许头,皆若空游无所依"蕴含什么深层含义?

答案:表面写鱼游的轻盈,实则暗喻作者政治失势后无所依附的精神状态,以鱼之"空游"反衬人之"孤悬"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小石潭记》与《醉翁亭记》的情感基调差异

答案:柳文以幽寂冷清为主,暗含不平之气;欧文则显旷达洒脱,体现"与民同乐"思想。同是贬官之作,唐代士人更重个人抒愤,宋代文人倾向哲理超脱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青树翠蔓,蒙络摇缀"的语言特色

答案:八字连用四个动词,形成密集动态描写,既表现植物自然生长状态,又暗示作者纠缠难解的心绪,达到物我交融之境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