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】《鸿门宴》原文及翻译(司马迁)
《鸿门宴》是司马迁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的经典片段,记述了楚汉相争前夕项羽与刘邦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。本文将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解析,揭示这场宴会背后的权谋与人性。
原文
《鸿门宴》
司马迁
沛公军霸上,未得与项羽相见。
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:"沛公欲王关中,使子婴为相,珍宝尽有之。"
项羽大怒曰:"旦日飨士卒,为击破沛公军!"
当是时,项羽兵四十万,在新丰鸿门;沛公兵十万,在霸上。
译文
刘邦驻军在霸上,未能与项羽见面。
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传话:"刘邦想在关中称王,任命子婴为丞相,珍宝全都占有了。"
项羽大怒道:"明天犒劳士兵,替我打败刘邦的军队!"
当时,项羽有四十万大军,驻扎在新丰鸿门;刘邦只有十万士兵,驻守在霸上。
注释
沛公:刘邦的称号,因其起兵于沛县而得名。
霸上:今陕西西安东,地势险要,为军事要地。
左司马:军中官职,主管军政。
王关中:在关中地区称王,暗含与项羽争天下之意。
创作背景
秦朝灭亡后,项羽与刘邦成为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。项羽凭借军事优势自称西楚霸王,刘邦则率先攻入咸阳。鸿门宴发生于公元前206年,是双方政治较量的关键节点。
作品解析
1. 叙事结构:采用线性叙事,从矛盾起因到宴会过程再到结局,层次分明。
2. 人物塑造: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,突出项羽的优柔寡断与刘邦的隐忍机变。
3. 语言特色:善用短句,节奏紧凑,营造紧张氛围。
4. 思想内涵:揭示了政治斗争中性格决定命运的历史规律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鸿门宴》最精彩处在于人物性格的鲜明对比。项羽的刚愎自用与刘邦的能屈能伸形成强烈反差。范增多次举玦示意,项羽却犹豫不决,这种性格弱点最终导致其政治失败。司马迁通过细节描写,将历史人物的命运与性格紧密关联,体现出深刻的历史洞察力。
范文二
宴会中的座次安排极具象征意义。项羽自居尊位,刘邦被迫坐于下首,表面显示力量对比,实则暗藏玄机。项伯的暗中相助,樊哙的闯帐护主,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政治博弈图景。司马迁以文学笔法写历史,既保持史实准确,又赋予其戏剧张力。
关于《鸿门宴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
飨(xiǎng):犒劳
玦(jué):环形有缺口的玉器
卮(zhī):古代酒器
文学常识:
1. 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,作者司马迁
2. 属于纪传体通史
3. 创作于西汉武帝时期
知识要点:
1. 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
2. 人物性格对历史进程的影响
3. 古代宴饮礼仪的政治功能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为击破沛公军:__________
(2)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:__________
答案:
(1)替
(2)到
二、主旨理解
问:鸿门宴展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?
答:优柔寡断、刚愎自用、缺乏政治远见。
三、句子赏析
问:赏析"项庄舞剑,意在沛公"的表现手法。
答:用具体动作暗示真实意图,既体现宴会的紧张氛围,又反映政治斗争的隐晦性。
四、比较鉴赏
问:比较《鸿门宴》与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中的宴会描写异同。
答:同:都通过宴会展现人物冲突;异:前者侧重政治博弈,后者强调人格魅力。
五、拓展运用
问:如何用鸿门宴的史实论证性格决定成败的观点?
答:项羽因优柔寡断错失良机,刘邦因隐忍果断转危为安,证明政治斗争中性格因素的关键作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