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魏征的治国箴言与贞观之治的镜鉴
《谏太宗十思疏》是唐代名臣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疏,以"十思"为核心提出君主自省之道,既是贞观之治的重要思想基石,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典范之作。
【原文】
《谏太宗十思疏》
魏征
臣闻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
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;
思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义。
源不深而望流之远,根不固而求木之长,
德不厚而思国之安,臣虽下愚,知其不可,
而况于明哲乎?
......(中略)......
总此十思,宏兹九德,
简能而任之,择善而从之,
则智者尽其谋,勇者竭其力,
仁者播其惠,信者效其忠。
【译文】
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,必须稳固它的根基;
想要河水流得长远,必须疏通它的源头;
想要国家安定,必须积累道德仁义。
源头不深却希望水流长远,根基不牢却要求树木高大,
道德不厚却指望国家安定,即使愚钝如我也知道不可能,
何况圣明的君主呢?
......(中略)......
综合这十种思考,弘扬这九种美德,
选拔贤能而任用,选择善言而听从,
那么智者就能献出全部谋略,勇者就会用尽全部力量,
仁者就能广施恩惠,信者就会奉献忠诚。
【注释】
"浚(jùn)":疏通,深挖。
"下愚":谦辞,指自己愚钝。
"明哲":贤明的君主,指唐太宗。
"九德":出自《尚书》,指九种治国美德。
艺术表现:开篇以"木""流"设喻,形成递进式排比,增强说理气势。
【创作背景】
贞观十一年(637年),唐太宗逐渐显露骄奢之态。魏征借庆贺祥瑞之机上此疏,延续其"以隋为鉴"的谏言传统。此时魏征已任侍中,成为宰相集团核心成员。
【作品解析】
1. 结构特色:采用"总-分-总"框架,先立治国根本原则,再分述"十思"具体内容,最后提出用人方略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比喻、排比、对偶,如"求木之长"三句形成递进式说理链。
3. 思想内核:将儒家"修齐治平"理念具化为帝王行为准则,体现"君德决定国运"的政治哲学。
4. 现实意义:针对太宗后期出现的懈怠倾向,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。
【鉴赏范文】
范文一:喻理艺术的巅峰之作
魏征的说理艺术在本文达到极致。开篇以树木、河流为喻,将抽象的治国之道具象化。这种比喻不是简单修辞,而是构建了完整的逻辑体系:"根本-泉源"对应"德义-国安",形成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。更巧妙的是,三个"必"字排比,既强化语势,又暗含紧迫感。当转入"源不深而望流之远"的反向论证时,使用"虽下愚...况明哲"的递进句式,既保持臣子礼仪,又形成强烈反差,让太宗不得不正视问题。
范文二:贞观之治的精神密码
细读"十思"具体内容,可发现其精准对应帝王常见过失:见可欲则思知足(克制物欲)、将有作则思知止(控制工程)、念高危则思谦冲(保持谦逊)等。这种对应关系显示魏征对权力腐蚀性的深刻认知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"忧懈怠则思慎终",直接回应太宗"贞观之初恐人不谏"的自述,揭示治国如逆水行舟的规律。文中"简能而任之"的用人思想,更是贞观时期"君臣共治"模式的直接体现。
【考试重点整理】
1. 关键字词:浚(jùn)、明哲、九德、简能
2. 文学常识:奏疏文体特点、魏征"诤臣"形象
3. 思想要点:居安思危、载舟覆舟、慎始敬终
4. 修辞手法:比喻论证、排比递进、正反对比
5. 历史联系:与《贞观政要》的互文关系
【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】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必浚其泉源:__________
(2)总此十思:__________
答案:
(1)疏通,深挖
(2)综合,汇总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十思"的核心思想是什么?
答:要求君主在执政的各环节保持自我约束,通过持续反省确保治国方略不偏离正道。
解析:"思"字贯穿全篇,体现儒家"反求诸己"的修养方法在政治领域的应用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谏太宗十思疏》与《出师表》的进谏艺术
答案:魏征侧重系统化说理,通过"十思"构建完整规范;诸葛亮更重情感共鸣,以"报先帝"为情感纽带。前者体现唐代制度谏诤特点,后者反映汉代私人幕僚关系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源不深而望流之远"三句的表达效果
答案:采用否定句式强化因果关系,三个"而"字形成递进节奏,用自然规律反衬政治规律的不可违背,具有警醒力度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用本文观点理解现代领导力建设?
答案示例:"十思"体现的权力约束思想,对现代领导者预防"权力傲慢"仍有启示。文中所强调的"积德义""择善而从",与现代管理学的价值观领导理论有相通之处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