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】《木兰诗》原文带拼音及全解
《木兰诗》是北朝民歌代表作,讲述巾帼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。本文提供原文拼音标注、逐句翻译、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作品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。
原文
《木兰诗》·北朝民歌
唧唧复唧唧,木兰当户织。
不闻机杼声,唯闻女叹息。
问女何所思,问女何所忆。
女亦无所思,女亦无所忆。
昨夜见军帖,可汗大点兵。
军书十二卷,卷卷有爷名。
阿爷无大儿,木兰无长兄。
愿为市鞍马,从此替爷征。
译文
织布机声接连不断,木兰对着门在织布。
听不见织布机的声音,只听见木兰的叹息。
问姑娘在想什么,问姑娘在思念什么。
姑娘也没有想什么,姑娘也没有思念什么。
昨夜看见征兵文书,可汗正在大规模征兵。
征兵文书有十二卷,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。
父亲没有大儿子,木兰没有兄长。
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,从此代替父亲出征。
注释
【唧唧】拟声词,织机声(jī jī)
【军帖】征兵文书(jūn tiě)
【可汗】古代北方民族对君主的称呼(kè hán)
艺术表现:开篇以织机声与叹息声对比,暗示木兰内心矛盾
创作背景
北朝时期战乱频繁,实行府兵制要求每户出丁。民歌创作者借木兰故事,反映普通百姓对和平生活的向往。诗中"可汗大点兵"反映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采用五言古体,叙事完整,包含代父从军、征战、归乡三部分
2. 语言:善用排比(如"东市买骏马"四句)、复沓("爷娘闻女来"三段)增强节奏感
3. 思想:突破"女不如男"的性别偏见,体现忠孝两全的传统价值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木兰诗》最动人处在于平凡与伟大的统一。开篇"木兰当户织"展现普通农家女的日常,而"愿为市鞍马"的决断又突显其非凡勇气。诗中不写战场厮杀,却用"朔气传金柝"侧面烘托军旅艰苦,这种留白手法让木兰形象更具真实感。结尾"对镜贴花黄"的细节,生动表现女儿本性与英雄气概的完美融合。
范文二
从文学史角度看,木兰形象具有开创性意义。北朝民歌中罕见女性主角,更无如此饱满的女英雄形象。诗中"安能辨我是雄雌"的反问,超越时代局限。值得注意的是,木兰的功成名就后选择"送儿还故乡",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,与后世演义小说中追求封赏的女将形象形成鲜明对比,体现民歌质朴本色。
考试重点整理
【字词读音】可汗(kè hán)、鞍鞯(ān jiān)、辔头(pèi tóu)
【文学常识】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,与《孔雀东南飞》并称"乐府双璧"
【意象分析】"黄河流水鸣溅溅"既写行军实景,又暗喻思乡之情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愿为市鞍马:__________
(2)朔气传金柝:__________
答案:
(1)购买
(2)北方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兰是女郎"反映什么主题?
答:体现木兰的智慧与坚韧,突破性别局限,表达"巾帼不让须眉"的思想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"的艺术效果
答案:对偶句式凝练概括战争残酷,"百战"与"十年"形成时间张力,突出木兰生还的不易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现实谈木兰精神的价值
答案示例:木兰的责任担当启示当代青年,面对困难时应勇于突破自我限制,用行动证明能力而非性别决定价值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