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离骚》原文(屈原)及译文

【古文】《离骚》原文(屈原)及译文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31

【古文】《离骚》原文(屈原)及译文

《离骚》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,抒发了作者遭谗被疏后的忧愤与理想追求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核。

原文

离骚(节选)

屈原

帝高阳之苗裔兮,朕皇考曰伯庸。

摄提贞于孟陬兮,惟庚寅吾以降。

皇览揆余初度兮,肇锡余以嘉名。

名余曰正则兮,字余曰灵均。

纷吾既有此内美兮,又重之以修能。

扈江离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。

译文

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啊,先祖的名讳是伯庸。

岁星在寅年的孟春月,庚寅日我降生。

父亲端详我初生的气度,赐予我美名。

为我取名“正则”,表字“灵均”。

我既有先天的美质,又注重修养才能。

披着江离与幽芷,将秋兰编成佩饰。

注释

帝高阳:颛顼帝的称号,楚国贵族以之为始祖。

摄提贞于孟陬(zhēn zōu):摄提格年(寅年)的正月。

内美:内在美德,暗喻屈原对自身品性的自信。

修能:修治才能,体现诗人对自我完善的追求。

江离、辟芷:香草名,象征高洁人格,为楚辞常见意象。

创作背景

屈原创作《离骚》时,正遭楚怀王疏远,被流放汉北。楚国贵族集团排挤贤能,对外政策摇摆,诗人借长诗抒发政治失意、坚守理想的孤愤,开创了“骚体”诗歌传统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全诗373句,分自述身世、现实批判、神游求索三部分,以香草美人为喻,构建起宏大的象征体系。

2. 语言艺术:大量使用“兮”字调节节奏,形成悲慨顿挫的韵律;比兴手法贯穿全篇,如以“鸷鸟不群”喻不与小人同流。

3. 思想内核:展现“美政”理想与黑暗现实的冲突,其“虽九死其犹未悔”的执着精神成为后世士人典范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离骚》的意象群构建极具独创性。屈原将江离、秋兰等香草化为品德符号,以“路幽昧以险隘”隐喻政治环境,形成一套完整的象征语言。这种“寄情于物”的手法,既避免了直白控诉的风险,又使抽象的政治伦理具象化。尤其“制芰荷以为衣”的奇崛想象,彰显了诗人超越现实的审美追求。

范文二

诗中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”的悲悯,突破了个人遭际的局限。屈原将自身命运与楚国兴衰紧密关联,其忧患意识并非士大夫的孤高自怜,而是对群体命运的深切观照。这种将个体生命融入历史洪流的书写,使《离骚》具备了史诗般的厚重感,也成为中国文学中“士人精神”的奠基之作。

关于《离骚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文学常识:中国第一部文人长篇抒情诗,“风骚”并称中的“骚体”源头。

关键字词:修能(xiū néng,修养才能)、侘傺(chà chì,失意貌)、鞿羁(jī jī,束缚)。

意象体系:香草喻美德,美人喻君主,鸷鸟喻孤高。

艺术手法:比兴、象征、神话元素杂糅的浪漫主义风格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纫秋兰以为佩:__________

(2)侘傺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连缀编织

(2)惆怅失意的样子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的思想内涵。

答案:表现诗人面对政治挫折仍坚持理想、积极探索的精神,彰显了儒家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的进取品格。

三、艺术特色

题目:举例说明《离骚》中的比兴手法。

答案:如“惟草木之零落兮,恐美人之迟暮”,以草木凋零兴起对年华流逝、抱负难展的忧虑,实现物我相融的抒情效果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