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】《故乡的元宵》原文及鉴赏(汪曾祺)
引导语:汪曾祺以平淡隽永的笔触描绘故乡元宵节的风俗画卷,通过市井细节展现传统节日的温情与生命力。
原文
《故乡的元宵》
汪曾祺
元宵节的灯,是走马灯。
走马灯里点蜡烛,蜡烛油滴在灯纸上,
嗤——,灯纸就破了。
于是又糊上一层新的白纸。
译文
元宵节悬挂的灯笼,是那种会旋转的走马灯。
走马灯里点燃蜡烛,融化的蜡油滴落在灯笼纸上,
发出"嗤"的声响,灯笼纸就被烧出窟窿。
人们便再糊上一层崭新的白纸。
注释
"走马灯":传统旋转灯笼,利用热气流驱动内部画片旋转。
"嗤":拟声词,模拟蜡油灼烧纸面的声响,增强场景真实感。
艺术表现:通过"蜡烛油-破纸-糊新纸"的循环细节,暗示民间生活的韧性。
创作背景
1982年汪曾祺回忆故乡高邮的散文。作者历经文革磨难后,以童年视角重构传统节日记忆,展现对民间文化的珍视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截取灯市修补的微观场景,以"破坏-修复"循环象征文化传承
2. 语言风格:白描手法搭配方言拟声词,呈现原生态的生活质感
3. 思想内涵:通过寻常物事寄托乡愁,体现"日常即永恒"的美学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汪曾祺笔下的元宵灯市没有宏大的场面描写,而是聚焦走马灯的破损与修补。这个看似琐碎的细节,实则蕴含深刻的文化隐喻。蜡烛油灼破灯纸的"嗤"声,既是童年记忆的听觉印记,也暗示传统文化在时代洪流中的脆弱性。而人们反复糊上新纸的举动,则彰显民间社会守护文化火种的本能力量。
范文二
文中"又糊上一层新的白纸"的"又"字值得玩味。这个副词不动声色地揭示出民俗活动背后的重复性劳动,将瞬间的节日场景延伸为永恒的生活图景。汪曾祺故意省略人物描写,让器物自身"说话",这种物性书写既保留了传统文人的格物精神,又融入了现代文学的客观化叙事倾向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走马灯(旋转灯笼)、嗤(拟声词)、糊(动词,粘贴)
2. 文学常识:汪曾祺"京派"散文风格,新笔记体小说代表
3. 意象分析:破灯纸象征文化创伤,新白纸代表文化再生
4. 艺术特色:细节描写、方言运用、以小见大手法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"走马灯"在文中的文化内涵
答案:既是具体实物,又象征循环往复的民俗传承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"糊新纸"细节的深层含义
答案:表现民间社会对文化传统的自觉维护,体现顽强生命力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文与老舍《北京的春节》的视角差异
答案:汪曾祺采用儿童微观视角,老舍侧重全景扫描;前者含蓄隽永,后者热闹鲜活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拟声词"嗤"的艺术效果
答案:激活读者听觉记忆,增强场景真实感,暗示美好事物的易逝性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