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】《草原文化》解析与鉴赏
本文围绕元代诗人萨都剌的《上京即事五首·其三》展开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多维解析,展现草原文化的壮美与游牧民族的生活图景。
原文
《上京即事五首·其三》·萨都剌
牛羊散漫落日下,野草生香乳酪甜。
卷地朔风沙似雪,家家行帐下毡帘。
译文
夕阳下牛羊自由散布在草原,野草散发清香,乳酪滋味甘甜。
北风卷地而来,沙尘如雪般飞扬,家家户户放下毡帐的帘幕。
注释
1. 散漫:自由散布貌。"漫"读màn,表现游牧生活的无拘无束。
2. 乳酪:游牧民族主要食品,"酪"读lào,与"野草生香"形成味觉与嗅觉的双重意象。
3. 朔风:北方寒风,"朔"读shuò,暗含《诗经·七月》"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"的节气关联。
4. 行帐:可移动的毡帐,"行"读xíng,体现游牧民族"逐水草而居"的生活特性。
创作背景
元顺帝至正年间,萨都剌任南台侍御史时巡行上都(今内蒙古正蓝旗)。诗人以中原士大夫视角观察草原生活,将蒙古族民俗与塞外风光熔铸为诗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前两句静态描写草原暮色,后两句动态刻画风沙骤起,形成张弛有度的节奏。
2. 语言艺术:"沙似雪"化用岑参"千树万树梨花开"的比喻传统,赋予边塞意象新内涵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游牧生活场景的客观呈现,展现民族文化交融的深层主题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中"落日""朔风"的时空设定极具匠心。夕阳为草原披上金色余晖,突然卷地的北风却打破宁静,这种骤变恰恰契合游牧生活的本质特征。诗人捕捉到牧民"下毡帘"的细节动作,将气候环境与人文习俗紧密关联,展现出生动的民族志视角。
范文二
"野草生香乳酪甜"是多元感官的交响。野草的清香属于草原原生气息,乳酪的甘甜则是人类加工的产物,二者并置构成游牧文明的典型符号。这种味觉书写突破传统边塞诗的肃杀之气,开创了草原题材的新审美范式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读音:朔(shuò)风、乳酪(lào)、行(xíng)帐
2. 文学常识:萨都剌为元代色目人诗人,开创"草原诗派"
3. 意象体系:牛羊-游牧符号、沙似雪-边塞传统意象转化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散漫:__________
(2)朔风:__________
答案:
(1)自由散布的样子
(2)北方寒风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卷地朔风沙似雪"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?
答案:比喻手法,将飞扬的沙尘比作雪花,突出塞外风沙的凛冽气势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诗与《敕勒歌》在表现草原文化方面的异同
答案:相同处均展现草原风光;不同在于《敕勒歌》为北朝民歌,语言质朴,本诗为文人创作,融入更多艺术加工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诗中"家家行帐下毡帘"反映了怎样的民族文化特征?
答案:体现游牧民族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,以及集体协作的生活模式,是草原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