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西厢记》原文

【古文】《西厢记》原文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31

【古文】《西厢记》原文与鉴赏

《西厢记》是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经典,以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,展现封建礼教下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追求。本文将呈现原文选段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维解析。

原文

《西厢记·长亭送别》

王实甫〔元代〕

碧云天,黄花地,西风紧,北雁南飞。

晓来谁染霜林醉?总是离人泪。

译文

蓝天飘着白云,菊花铺满大地,西风呼啸,北方的大雁向南飞去。

清晨是谁将枫叶染得如醉?那都是离别之人的泪水。

注释

碧云天:化用范仲淹《苏幕遮》"碧云天,黄叶地",以开阔景象反衬离愁。

霜林醉:枫叶经霜变红似醉态,比喻离人泣血般的悲痛。

艺术表现:前四句用密集意象构成秋景图,"紧""飞"二字强化动态感;后两句设问转折,将自然景物情感化。

创作背景

元代科举废止使文人转向戏曲创作。王实甫生活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,取材唐代元稹《莺莺传》但颠覆其"始乱终弃"结局,反映市民阶层对爱情自主的向往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六句分两层,前写景后抒情,末句点题形成闭环。

2. 语言艺术:"染""醉"二字将抽象情感具象化,通感手法增强感染力。

3. 思想内涵:突破"女子无才便是德"的教条,塑造了主动追求幸福的崔莺莺形象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长亭送别》以秋景起兴,构建出宏大的悲剧氛围。"碧云天"与"黄花地"形成色彩对冲,暗喻爱情理想与现实阻力的矛盾。西风、归雁等意象既交代节令,又暗示人物被迫分离的命运。最精妙处在于将枫叶变色解释为泪染,这种超现实的想象使离愁获得视觉冲击力,较之直抒胸臆更具艺术张力。

范文二

王实甫在此折中实现了情景理的交融。自然景物不仅是环境描写,更是情感的物化形态。"霜林醉"的拟人化处理,将植物生理现象与人的醉酒状态类比,既符合枫叶特征,又隐喻离人精神恍惚的痛苦。这种将客观事物主观化的表达方式,成为后世戏曲抒情范本,汤显祖《牡丹亭》"姹紫嫣红"描写即受其影响。

关于《西厢记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文学常识:元代四大爱情剧之首(另三部为《拜月亭》《墙头马上》《倩女离魂》),"王西厢"区别于唐代元稹《莺莺传》("董西厢")。

意象体系:"西厢"象征越礼空间,"红娘"成为媒人代称,"月下联诗"体现才子佳人模式。

名句解读:"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"是主题升华,具有反礼教进步性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"晓来谁染霜林醉"的"染"字妙处。

答案:以人工染色比喻自然现象,将泪水与枫叶颜色关联,赋予无情之物以人性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"北雁南飞"的象征意义。

答案:既点明秋季时令,又暗喻张生不得不赴京赶考的处境,与"莺莺"名字形成鸟意象呼应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西厢记》与《牡丹亭》爱情观的异同。

答案:同:都肯定情欲合理性;异:崔莺莺突破礼教但仍有顾忌,杜丽娘则通过"死而复生"实现彻底解放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