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河中石兽》原文

【古文】《河中石兽》原文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31

【古文】《河中石兽》原文与深度解析

清代纪昀的《河中石兽》以僧人寻石兽的故事,揭示实践出真知的哲理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帮助读者理解这一经典寓言。

原文

《河中石兽》

纪昀

沧州南一寺临河干,山门圮于河,二石兽并沉焉。

阅十余岁,僧募金重修,求二石兽于水中,竟不可得。

以为顺流下矣,棹数小舟,曳铁钯,寻十余里无迹。

一讲学家设帐寺中,闻之笑曰:"尔辈不能究物理,是非木杮,岂能为暴涨携之去?"

乃石性坚重,沙性松浮,湮于沙上,渐沉渐深耳。

沿河求之,不亦颠乎?众服为确论。

一老河兵闻之,又笑曰:"凡河中失石,当求之于上流。"

盖石性坚重,沙性松浮,水不能冲石,其反激之力,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,渐激渐深,至石之半,石必倒掷坎穴中。

如是再啮,石又再转,转转不已,遂反溯流逆上矣。

求之下流,固颠;求之地中,不更颠乎?"

如其言,果得于数里外。

译文

沧州南面有座寺庙靠近河岸,寺院山门倒塌在河中,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。

过了十多年,僧人募集资金重修寺庙,在水中寻找两只石兽,始终没能找到。

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,划着几条小船,拖着铁耙,寻找了十多里,没有踪迹。

一位讲学家在寺中开设讲堂,听说后笑道:"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,这不是木片,怎么能被大水冲走呢?"

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,沙的性质松软浮动,石头埋没在沙中,越沉越深罢了。

沿着河岸寻找它们,不是颠倒了吗?众人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。

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,又笑道:"凡是河中丢失的石头,应当到上游寻找。"

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,沙的性质松软浮动,水不能冲走石头,但水流的反冲力,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,越冲越深,到石头的一半时,石头必定会向前倾倒到坑穴里。

像这样再次冲刷,石头又会再次转动,不停地转动,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。

到下游寻找石头,固然是颠倒的;在原地深处寻找,不是更颠倒吗?"

按照他的话去寻找,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。

注释

河干:河岸。干,水边。

圮(pǐ):倒塌。

阅:经历。

棹(zhào):划船。

曳(yè):拖。

铁钯(pá):铁制的耙子。

木杮(fèi):木片。

啮(niè):咬,这里指冲刷。

坎穴:坑洞。

颠:颠倒,错误。

溯(sù):逆流而上。

创作背景

纪昀(1724-1805),字晓岚,清代著名学者、文学家。《河中石兽》选自其笔记小说《阅微草堂笔记》,该书多记载奇闻轶事,旨在寓教于乐。清代考据学盛行,纪昀借这个故事讽刺纸上谈兵的学者,强调实践的重要性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分析:全文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,先写僧人寻石不得,再引出讲学家的错误推论,最后通过老河兵的正确判断,揭示实践经验的宝贵。

2. 语言特色:对话生动,人物形象鲜明。讲学家的"笑"与老河兵的"又笑"形成对比,突出不同身份者的思维方式。

3. 思想内涵:批判脱离实际的学风,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。通过石兽逆流而上的现象,说明事物发展有其特殊规律。

4. 艺术手法:运用对比手法,将僧人、讲学家与老河兵的不同见解并列呈现,增强说服力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河中石兽》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寻石故事,展现了清代学者纪昀对治学态度的深刻思考。文中三种不同的寻石方法,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认知方式:僧人的盲目寻找、讲学家的理论推导、老河兵的实践经验。纪昀巧妙地通过老河兵之口,点明"凡河中失石,当求之于上流"这一违反直觉却符合实际的结论,生动诠释了"纸上得来终觉浅"的道理。

范文二

纪昀在《河中石兽》中展现了他作为考据学家的严谨态度。文章虽短,却包含了丰富的科学观察。老河兵对水流与石兽运动关系的描述,与现代流体力学原理不谋而合。纪昀通过这个案例,不仅讽刺了脱离实际的学者,更倡导了一种基于观察和实践的治学方法。这种思想在乾嘉考据学盛行的时代尤为可贵。

关于《河中石兽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与读音:圮(pǐ)、棹(zhào)、曳(yè)、杮(fèi)、啮(niè)、溯(sù)

2. 文学常识:《河中石兽》出自纪昀的《阅微草堂笔记》,纪昀是清代著名学者,曾任《四库全书》总纂官。

3. 知识要点:理解文中三种不同寻找石兽的方法及其象征意义。

4. 意象意境:石兽逆流而上的意象,象征着事物发展有其特殊规律。

5. 哲理内涵:实践出真知,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曳铁钯:__________

(2)啮沙为坎穴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拖

(2)冲刷

解析:联系上下文理解动词的具体含义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文中通过寻找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?

答: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,批判了脱离实际的学风,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。

解析:通过三种不同寻找方法的对比,突出实践的重要性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如是再啮,石又再转,转转不已,遂反溯流逆上矣"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这句话生动描述了石兽在水中逐渐移动的过程,使用"啮""转""溯"等动词,形象地展现了水流对石兽的作用机制,体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力。

解析:动词的连续使用增强了动态感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将《河中石兽》的哲理运用于现实生活,可以论证什么观点?

答案示例:可以论证实践的重要性,说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,不能仅凭理论推断,而要结合实际情况;也可以论证专业经验的价值,说明在某些领域,实践者的经验往往比理论家的推论更可靠。

解析:联系现实中的类似现象进行论证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