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后赤壁赋》原文及翻译(苏轼)

【古文】《后赤壁赋》原文及翻译(苏轼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31

【古文】《后赤壁赋》原文及翻译(苏轼)

引导语:苏轼《后赤壁赋》是继《前赤壁赋》后的又一杰作,以冬夜赤壁之游为背景,通过写景、叙事、议论的融合,展现作者超然物外的哲思与人生感慨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维解析,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文学经典。

原文

《后赤壁赋》

北宋·苏轼

是岁十月之望,步自雪堂,将归于临皋。二客从予,过黄泥之坂。霜露既降,木叶尽脱。人影在地,仰见明月,顾而乐之,行歌相答。

已而叹曰:"有客无酒,有酒无肴,月白风清,如此良夜何?"客曰:"今者薄暮,举网得鱼,巨口细鳞,状如松江之鲈。顾安所得酒乎?"归而谋诸妇。妇曰:"我有斗酒,藏之久矣,以待子不时之需。"

于是携酒与鱼,复游于赤壁之下。江流有声,断岸千尺,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。曾日月之几何,而江山不可复识矣!

译文

这一年十月十五日,我从雪堂出发,准备回临皋亭。两位客人跟随我,走过黄泥坂。霜露已经降下,树叶全都脱落。人影映在地上,抬头望见明月,环顾四周而觉快乐,边走边唱相互应答。

不久后叹息道:"有客人却没有酒,有酒却没有菜肴,月色皎洁微风清爽,怎样度过这美好夜晚?"客人说:"今天傍晚,撒网捕到鱼,大嘴细鳞,形状像松江的鲈鱼。但哪里能弄到酒呢?"回家和妻子商量。妻子说:"我有一斗酒,收藏很久了,预备你临时需要。"

于是带着酒和鱼,再到赤壁下游玩。江水流淌有声,陡峭江岸高千尺,山峦高耸月亮显得小,水位下降礁石露出。才过去多少时日,江山面貌竟已难以辨认!

注释

【黄泥之坂】坂(bǎn):山坡。苏轼贬居黄州时修筑的雪堂至临皋亭必经之路。

【松江之鲈】典出《晋书·张翰传》,西晋张翰因思念故乡鲈鱼脍而辞官,此处暗含归隐之意。

【水落石出】成语出处,既写实景又隐喻人生真相逐渐明朗。

【曾日月之几何】曾(zēng):才。通过时间流逝与空间变化的对比,强化物是人非之感。

创作背景

元丰五年(1082年)冬,苏轼因"乌台诗案"贬谪黄州已三年。前赋作于同年七月,此篇为三个月后重游之作。政治上失意,经济上困顿,却促使苏轼完成从儒家济世到道家超脱的思想转变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,但突破"劝百讽一"模式,主客界限趋于模糊,实为作者内心矛盾的投射。

2. 语言艺术:动词运用精妙,"步""归""过""仰""顾"等连续动作构成动态画卷;"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"八字以白描手法创造经典意象。

3. 思想内涵:表层记游,深层探讨永恒与瞬息的关系。结尾"江山不可复识"的惊叹,暗含对政治风云变幻的深刻认识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时空意识的艺术表达

《后赤壁赋》最动人处在于时空双重维度的交织。物理时间上,从"十月之望"的月夜到"曾日月之几何"的感慨;心理时间上,从"顾而乐之"的当下体验到"江山不可复识"的历史苍茫感。空间描写则通过视角变换实现:俯视"人影在地",仰观"山高月小",平视"水落石出"。这种时空处理方式,既体现宋代文人特有的宇宙意识,又暗含苏轼对贬谪遭遇的超越性思考。

范文二:日常生活的诗意升华

文中"谋诸妇"的细节堪称神来之笔。在传统文赋中罕见家庭生活描写,苏轼却将"妇曰"一段写得温情洋溢。藏酒细节既显示夫妻默契,又暗示即便在困顿中仍保持生活雅趣。这种将日常琐事审美化的写法,打破了汉赋的贵族化传统,开创了宋代文人"以俗为雅"的新境界。酒与鱼的意象组合,更构成中国文学中"物质匮乏与精神富足"的经典范式。

关于《后赤壁赋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望(农历十五)、坂(山坡)、曾(才)、诸(之于合音)

2. 文学常识:记游赋的发展脉络、苏轼"赤壁三咏"(前/后赋与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)的关系

3. 艺术手法:白描与典故的配合、主客问答体的创新运用

4. 思想主旨:物我关系的哲学思考、逆境中的精神超越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顾安所得酒乎:__________

(2)曾日月之几何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顾:但是,表转折

(2)曾:才,表时间短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"江山不可复识"的深层含义

答案:表面写自然景观变化,实则暗喻政治局势动荡与人生境遇变迁,体现作者对无常的深刻认知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前后《赤壁赋》的情感差异

答案:前赋以"哀吾生之须臾"的惆怅为主,后赋更多"行歌相答"的旷达;前赋侧重哲理思辨,后赋偏向生活体悟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"藏酒待需"体现的生活智慧?

答案示例:启示人们在顺境中需为逆境储备精神力量,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终将成为渡过难关的支撑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