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课文】《荷花淀》原文

【课文】《荷花淀》原文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31

《荷花淀》原文与深度解析

《荷花淀》是现代作家孙犁的代表作之一,以白洋淀抗日军民生活为背景,通过清新质朴的语言展现战争中的诗意与人性光辉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到艺术鉴赏多维度解读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作品。

原文

《荷花淀》(节选)

作者:孙犁

月亮升起来,院子里凉爽得很,干净得很。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,正好编席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,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。苇眉子又薄又细,在她怀里跳跃着。

这女人编着席。不久,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。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,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。她有时望望淀里,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。

译文

月亮升起时,院子里格外清凉整洁。白天劈好的芦苇篾子带着湿润,正适合编织。女人坐在院子中央,灵巧的手指缠绕着柔长的篾条。那些细薄的篾条在她怀中轻盈舞动。

女人专注地编着苇席。很快,她身下就铺展开大片席子。她仿佛坐在皑皑白雪上,又似置身云端。偶尔抬眼望向湖淀,水面同样泛着银白色的光芒。

注释

苇眉子:白洋淀特产芦苇制作的编织材料,"眉"形容其细薄如眉。

银白世界:双关描写,既指月光下的实际景象,又暗喻抗日根据地的纯洁理想。

跳跃:拟人手法,表现劳动中的韵律美。

雪地/云彩:比喻连用,突出劳动成果的纯净质感。

创作背景

1945年创作于延安,孙犁将冀中抗日见闻与乡土记忆结合。当时作家亲身参与地道战,目睹普通妇女在抗战中成长为坚强战士,故采用诗意笔调记录这段特殊历史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以编席劳动为叙事线索,由静到动完成从日常到抗战的场景转换。

2. 语言风格:善用冀中方言词汇,如"苇眉子""湿润润",形成清新质朴的审美特质。

3. 思想内涵:通过日常劳动场景展现民众抗战的坚韧,颠覆传统战争文学的悲壮叙事。

4. 艺术创新:将水乡诗意与革命主题融合,开创"荷花淀派"抒情小说范式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月光下的劳动美学》着重分析文本如何将抗战叙事诗化。作家刻意淡化血腥场面,转而捕捉月光、苇席、手指等意象的流动美,使艰苦劳动呈现出舞蹈般的韵律。这种审美转化既保留历史真实,又赋予革命文学新的艺术维度,体现孙犁"用微笑表现斗争"的美学主张。

范文二

《银白世界的象征体系》解读色彩运用的深层寓意。文中反复出现的"银白"构成核心意象群:月光象征希望,苇席代表劳动智慧,淀水暗指革命洪流。三者共同构建出纯净的精神家园,与残酷战争形成强烈反差,突显人民保卫家园的崇高性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文学常识:"荷花淀派"开创者,解放区文学代表。

关键字词:苇眉子(wěi méi zi)、湿润润(rùn)、银白世界(yín bái)。

艺术特色:诗化小说、方言运用、女性视角。

主题思想:普通人的抗战史诗,劳动中的民族精神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"湿润润"在文中的表达效果

答案:ABB式叠词,既描写芦苇篾子的物理状态,又传达触觉上的舒适感,增强语言韵律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"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"的深层含义

答案:通过纯洁意象暗示劳动妇女的精神品格,将日常劳动升华为人格塑造过程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荷花淀》与传统战争小说的叙事差异

答案:传统作品多描写正面战场,本文则聚焦后方劳动生活;传统侧重英雄塑造,本文关注普通人蜕变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