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五柳先生传》原文及翻译

【古文】《五柳先生传》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31

【古文】《五柳先生传》原文及翻译

《五柳先生传》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自况散文,以简练笔法勾勒出一位超然物外的隐士形象。本文完整呈现原文、译文及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淡泊名利的志趣与白描艺术。

原文

《五柳先生传》

陶渊明

先生不知何许人也,亦不详其姓字。

宅边有五柳树,因以为号焉。

闲静少言,不慕荣利。

好读书,不求甚解;

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。

性嗜酒,家贫不能常得。

亲旧知其如此,或置酒而招之。

造饮辄尽,期在必醉;

既醉而退,曾不吝情去留。

环堵萧然,不蔽风日;

短褐穿结,箪瓢屡空。

晏如也。

常著文章自娱,颇示己志。

忘怀得失,以此自终。

译文

这位先生不知是哪里人,也不清楚他的姓名。

住宅旁有五棵柳树,就用"五柳"作称号。

他安闲沉静很少说话,不羡慕荣华富贵。

喜欢读书,却不过分深究字句;

每当心领神会时,便高兴得忘了吃饭。

生性爱喝酒,但家境贫困不能常得。

亲友们知道这种情况,有时备酒招待他。

他去喝酒总要喝光,期望一醉方休;

喝醉后就自行离开,从不拘泥于去留礼节。

家中四壁空空,挡不住风吹日晒;

粗布短衣打满补丁,饭篮水瓢常常是空的。

他却安然自得。

常写文章自乐,以此表达自己的志趣。

不计较得失得失,就这样度过一生。

注释

【何许人】何处人。许:处所。

【不求甚解】指读书不拘泥于字句解释,重在领会精神实质。

【会意】心领神会。典出《论语·述而》"默而识之"。

【造饮辄尽】去喝酒就喝尽。造:往;辄:总是。

【环堵萧然】形容家徒四壁。环堵:四周墙壁;萧然:空寂貌。

【短褐穿结】粗布短衣破烂打结。褐(hè):粗布衣。

【箪瓢屡空】化用《论语》"一箪食一瓢饮",指生活贫困。

创作背景

东晋义熙年间,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。时值门阀政治黑暗,士族崇尚清谈玄理。此文约作于归隐初期,以"五柳先生"为化身,表达拒绝同流合污的立场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采用史传体例却打破常规,隐去真实姓名籍贯,开创"自传体寓言"写法。

2. 语言艺术:白描手法勾勒形象,"闲静少言""晏如也"等短句凝练传神。

3. 思想内涵:通过"读书""饮酒""著文"三事,构建"安贫乐道"的精神世界。

4. 情感表达:以"欣然忘食""曾不吝情"等细节,展现真率自然的生命状态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五柳先生传》最动人处在于其"不刻意"的写作姿态。全文无一句直接抒情,却通过"短褐穿结"与"晏如也"的并置,让物质匮乏与精神富足形成张力。陶渊明特意模糊传主身份,使五柳先生成为所有隐士的精神符号。结尾"忘怀得失"四字,既是人生总结,也是对世俗价值体系的彻底解构。

范文二

此文开创了"以物自况"的书写传统。五柳不仅是现实景物,更是人格象征:柳树柔韧耐寒的特性,暗合传主"不慕荣利"的品格。文中三次转折尤见匠心:从"不求甚解"到"会意忘食",从"家贫"到"必醉",从"萧然"到"著文",层层递进中完成对理想人格的立体塑造。这种"外枯中膏"的笔法,直接影响后世苏轼等人的小品文创作。

关于《五柳先生传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造(往)、会意(心领神会)、晏如(安然自得)、吝情(拘泥)

2. 文学常识:中国第一篇自传体寓言散文,标志"田园文学"确立

3. 艺术手法:白描、用典(箪瓢屡空)、对比(贫与乐)

4. 核心意象:五柳(高洁)、短褐(安贫)、酒(真率)

5. 思想主旨:表达"自然任真"的生活哲学,批判虚伪名教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不求甚解:__________

(2)造饮辄尽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不过分深究字句

(2)去喝酒就喝光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"短褐穿结,箪瓢屡空,晏如也"反映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?

答:通过物质匮乏与精神安宁的对比,展现安贫乐道、超脱物欲的人生态度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五柳先生传》与《归去来兮辞》的抒情方式差异

答案:本文用客观白描隐含主观情志,《归去来兮辞》则直抒胸臆。前者克制内敛,后者奔放热烈,但都体现"自然"的核心追求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好读书,不求甚解"的深层含义

答:表面写读书方法,实则表达反对汉儒章句之学的立场,主张把握精神实质的读书态度,具有思想解放意义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