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】《送东阳马生序》原文及翻译(宋濂)
引导语:本文是明代文学家宋濂为勉励同乡后学马君则所作,通过对比自身求学艰辛与当下太学条件,劝诫学子珍惜读书机会。文章以质朴语言展现刻苦求学的精神内核,兼具史料价值与教育意义。
原文
《送东阳马生序》
明·宋濂
余幼时即嗜学。家贫,无从致书以观,每假借于藏书之家,手自笔录,计日以还。
天大寒,砚冰坚,手指不可屈伸,弗之怠。录毕,走送之,不敢稍逾约。
以是人多以书假余,余因得遍观群书。
译文
我幼年时就酷爱读书。家中贫穷,无法买书来看,常向藏书人家借书,亲手抄录,按约定日期归还。
天气极寒时,砚台结冰坚硬,手指不能弯曲伸直,也不懈怠。抄录完毕,跑着送还,不敢稍有超期。
因此人们多愿借书给我,我因而得以博览群书。
注释
嗜学(shì xué):酷爱学习。嗜:特别爱好。
致书:获取书籍。致:取得。
假借:借。此处指借阅。
砚冰坚:砚台中的墨水结冰凝固,形容天气极寒。
弗之怠:不因此懈怠。宾语前置句式。
创作背景
洪武十一年(1378年),宋濂告老还乡后,同乡太学生马君则前来拜访。时值国子监条件优渥,宋濂对比自己幼年借书苦读的经历,写下这篇赠序,旨在激励后学珍惜良好学习环境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对比手法,先详述自身求学之艰,后写太学生优越条件,形成强烈反差。
2. 语言特色:善用细节描写,"砚冰坚""手指不可屈伸"等句具象化呈现苦学场景。
3. 思想内涵:揭示"业精于勤"的治学真理,强调主观努力重于客观条件。
4. 艺术价值:白描手法与诚恳语气相结合,产生真挚动人的劝勉效果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文章最动人处在于细节的真实力量。作者不避琐碎地描写"手指不可屈伸"却仍坚持抄书的场景,这种具象化表达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寒窗苦读的艰辛。更巧妙的是,这种艰辛被处理成理所当然的日常——没有悲情渲染,只有平静叙述,反而强化了人物坚韧的性格特征。当这种个人经历与后文太学生的优越条件形成对照时,劝诫之意自然流露,毫无说教之感。
范文二
宋濂通过空间转换完成双重劝勉。文中既描绘了"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"的跋涉之苦,又对比了太学"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"的舒适环境。这种空间对照暗含时间维度:过去与现在、个人与社会。作者将自身经历转化为一种文化记忆,提醒后学者:优越的物质条件不应消磨求知意志,反而应成为精进学问的动力。这种劝勉方式超越了简单说教,具有历久弥新的教育价值。
关于《送东阳马生序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嗜学(shì xué)、致书、假借、弗之怠(宾语前置)、衾(qīn)
文学常识:宋濂为"明初诗文三大家"之一,本文体裁为赠序
艺术手法:细节描写、对比手法、白描叙事
思想主旨:劝学励志,强调主观能动性在求学中的决定性作用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无从致书以观:__________
(2)弗之怠:__________
答案:
(1)取得,获得
(2)不因此懈怠(宾语前置)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作者描写"天大寒,砚冰坚"的细节有何作用?
答案:通过极端天气下仍坚持抄书的细节,具体表现作者刻苦求学的精神,为后文劝勉太学生珍惜良好学习条件作铺垫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本文与《黄生借书说》在劝学方式上有何异同?
答案:相同点:均通过自身经历劝勉后学。不同点:本文侧重学习态度对比,《黄生借书说》强调"书非借不能读"的心理效应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以是人多以书假余"在文中的作用。
答案:承上启下,既总结前文诚信守约的行为结果,又引出"得遍观群书"的收获,体现人品与学养的良性循环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