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原文

【古文】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原文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31

【古文】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原文与深度解析

常建的五言律诗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以凝练笔法勾勒古寺幽境,展现禅意与自然的交融。本文将通过原文、译注、背景及多维解析,揭示诗中"以静见动"的独特美学。

原文

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

唐·常建

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。

曲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。

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。

万籁此俱寂,但余钟磬音。

译文

黎明时分踏入古老寺院,朝阳刚照亮高处树林。

蜿蜒小路通向幽静所在,禅房掩映在繁茂花木中。

山色使飞鸟天性欢悦,潭水倒影让人心空明。

此刻天地间万籁俱寂,只留下钟磬的余音回荡。

注释

【初日】朝阳。"初"字暗示时间节点,与"清晨"呼应。

【高林】既指物理高度的树林,亦暗喻佛教"丛林"术语。

【曲径】弯曲小径。陆羽《茶经》有"曲径疏篱"的相似意象。

【潭影】虚实相生的关键意象,既写实景又喻禅理。《景德传灯录》载药山禅师"云在青天水在瓶"可互参。

【钟磬】寺院法器。唐代《寺塔记》载"钟鸣则众僧集",此处反用其意。

创作背景

天宝年间,常建任盱眙尉时游历破山寺(今江苏常熟兴福寺)。此时唐王朝由盛转衰,文人普遍追求精神超脱。破山寺作为南朝古刹,其"曲径""禅房"的布局体现六朝园林遗风,为诗人提供特殊审美空间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"移步换景"写法,从入寺、寻径到悟禅,形成空间与精神的双重深入。

2. 炼字艺术:"悦""空"二字活用为动词,赋予自然景物能动性,暗合禅宗"无情说法"思想。

3. 声画处理:尾联以声写静,继承王籍"蝉噪林逾静"的表现手法,但更显空灵。

4. 思想内核:通过感官体验的层层剥离,最终抵达"物我两忘"的禅境,较王维诗更显通透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光影交织的禅意空间

诗中光与影的运用极具匠心。"初日"的温暖光线逐渐转为"潭影"的冷色调,完成从物质世界到精神观照的过渡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山光悦鸟性"的描写,将佛性平等观具象化——阳光不独照人类,亦普惠众生。这种微观叙事中的宏大慈悲,正是盛唐佛教美学的重要特征。尾句钟磬音的设置,恰似水墨画的留白,以有限声响激活无限静境。

范文二:时空压缩的诗歌技法

常建在四十字内完成从晨至午的时间压缩:首联"清晨"的清晰时间标识,到颈联"山光"暗示的正午光线,最终在"万籁俱寂"中达到时间凝滞感。这种处理与王维"空山不见人"的静态描写不同,是通过动态过程展现静态本质。诗中空间层次同样精密:从寺门到禅房的物理距离,实则是世俗到佛国的精神距离,"曲径"的"曲"字暗示修行之路的非线性特征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【字词读音】磬(qìng)、籁(lài)

【文学常识】五言律诗四联特征、盛唐山水田园派代表

【意象体系】古寺(宗教空间)、曲径(修行象征)、潭影(心境投射)

【意境分析】"以动衬静"的反衬手法、"诗中有画"的空间构建

【思想内涵】禅宗"明心见性"思想在诗歌中的具象化表达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悦:__________

(2)空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使...欢愉

(2)使...澄澈

解析:注意词类活用现象,二字均作使动用法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尾联"万籁此俱寂,但余钟磬音"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?

答案:以声衬静的反衬手法,用细微声响突出环境的绝对寂静,体现"蝉噪林逾静"的古典美学。

解析:需结合王籍《入若耶溪》名句进行互文性解读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本诗与王维《过香积寺》在禅意表达上的异同

答案:同:均通过寺院景物描写传达禅理。异:王诗侧重"安禅制毒龙"的修行过程,常诗强调"潭影空人心"的顿悟瞬间。

解析:王维诗更显士大夫气质,常建诗更具民间佛教色彩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诗中"曲径通幽"已成为成语,分析其现代适用场景

答案示例:适用于描述科研探索的曲折过程、艺术创作的灵感获取路径,强调通过非常规途径达到理想境界。

解析:成语活用需注意保留原有意境美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