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】《祭十二郎文》原文及翻译(韩愈)
引导语:韩愈《祭十二郎文》是唐代哀祭文的典范,以真挚情感追悼早逝的侄子十二郎,展现了血缘亲情与生死哲思的交织。
原文
《祭十二郎文》
韩愈
年月日,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,乃能衔哀致诚,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,告汝十二郎之灵:
呜呼!吾少孤,及长,不省所怙,惟兄嫂是依。中年兄殁南方,吾与汝俱幼,从嫂归葬河阳...
译文
某年某月某日,叔父韩愈在听闻你去世后的第七天,才得以怀着悲痛向你表达哀思,派遣建中从远方备办应时的鲜美祭品,告慰你十二郎的在天之灵:
唉!我自幼丧父,长大后也不知父亲模样,全靠兄嫂抚养。中年时兄长在南方去世,那时我和你都还年幼,跟随嫂嫂护送灵柩回河阳安葬...
注释
1. "季父":叔父的自称,古时兄弟排行伯仲叔季。
2. "不省所怙(hù)":怙指父亲,全句意为不记得父亲容貌。
3. "建中":韩愈家仆名,此处体现唐代士族家仆制度。
4. "时羞":应季的珍馐,反映唐代祭祀礼仪中对时令的重视。
创作背景
贞元十九年(803年),韩愈任监察御史时突闻侄子韩老成(十二郎)病逝。时韩愈36岁,十二郎年仅35岁。此前韩愈兄长韩会早逝,二人实为叔侄却情同手足。唐代士族家庭中,这种特殊亲情关系具有典型性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创新:突破传统祭文四言韵体,采用散体长文,开创哀祭文新体例。
2. 情感表达:通过"呜呼""呜呼哀哉"等叹词的多重运用,形成情感递进。
3. 细节描写:"汝病吾不知时,汝殁吾不知日"等具体追悔,强化真实感。
4. 生死哲思:"死而有知,其几何离"的诘问,体现唐代士人的生命观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祭十二郎文》最动人处在于其"反常合道"的情感表达。韩愈身为古文大家,却刻意摒弃藻饰,以絮语般的家常叙述追忆与十二郎共同成长的细节。文中连用七个"呜呼",看似重复,实则形成情感漩涡,将读者卷入作者的精神世界。这种"以拙为巧"的写法,恰是韩愈"文道合一"文学观的实践。
范文二
祭文中的时间书写具有双重维度。一方面通过"汝之子始十岁,吾之子始五岁"等具体年龄记载,构建家族代际更替的纵向坐标;另一方面以"几何不从汝而死也"的假设,打破线性时间观。这种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,使私人哀思升华为对生命脆弱性的普遍思考,这正是唐代士族文学的精神高度。
关于《祭十二郎文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韩愈"文起八代之衰"的文学地位,本文在哀祭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。
2. 关键字词:怙(hù)、殁(mò)、窆(biǎn)、曷(hé)等实词含义及特殊用法。
3. 艺术特色:散文化笔法对传统骈体祭文的突破,细节描写与抒情议论的结合。
4. 思想内涵:唐代士族家庭观念,韩愈"不平则鸣"文学主张在哀祭文中的体现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不省所怙:__________
(2)窆不临其穴:__________
答案:
(1)父亲
(2)下葬
解析:需结合唐代亲属称谓制度和丧葬习俗理解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文中"一在天之涯,一在地之角"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
答案:以空间距离的极端化描写,强化生死永隔的悲痛,体现韩愈散文的夸张修辞特色。
解析:注意地理意象在抒情文学中的象征作用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祭十二郎文》与陶渊明《自祭文》的抒情方式差异。
答案:韩文以追忆细节和直接抒情为主,体现儒家伦理情感;陶文则通过田园意象隐喻生死,展现道家超脱。前者重情,后者重理。
解析:需联系唐宋文学转型和儒道思想差异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