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渊明《归园田居·其一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本文解析陶渊明《归园田居·其一》的田园主题与隐逸思想,涵盖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,帮助读者理解诗中自然意象与诗人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。
原文
《归园田居·其一》
陶渊明
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。
误落尘网中,一去三十年。
羁鸟恋旧林,池鱼思故渊。
开荒南野际,守拙归园田。
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。
榆柳荫后檐,桃李罗堂前。
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。
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。
户庭无尘杂,虚室有余闲。
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。
译文
自幼不合世俗性情,天性偏爱山水田园。
误入官场如陷罗网,虚度光阴近三十年。
笼中鸟眷恋旧山林,池中鱼思念故深渊。
如今开垦南野荒地,回归田园坚守本心。
宅边田地十余亩宽,草屋八九间简朴安。
榆柳成荫遮蔽后檐,桃李花开罗列堂前。
远处村落朦胧可见,袅袅炊烟轻柔飘散。
深巷传来几声犬吠,桑树梢头鸡鸣悠然。
家中洁净无尘俗扰,空静居室闲适自得。
长久困于世俗牢笼,终能重返自然怀抱。
注释
适俗韵(shì sú yùn):适应世俗的性情。“韵”指气质。
尘网:比喻官场束缚,典出《后汉书》"世网"之说。
羁鸟(jī niǎo):被关养的鸟,象征诗人官场处境。
守拙:保持质朴本性,反衬官场机巧。
暧暧(ài ài):光线昏暗貌,描绘远景朦胧美。
樊笼:篱笆笼子,呼应前文"尘网"意象。
创作背景
陶渊明41岁辞去彭泽县令,时值东晋末年政治腐败。诗人经历"五仕五隐"后,最终选择躬耕陇亩,此诗作于归隐初期,展现其挣脱官场桎梏的解脱感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前六句写归隐原因,中八句绘田园景象,末二句点明主旨,层次分明。
2. 语言:白描手法呈现"草屋""榆柳"等意象,动词"恋""思"赋予物象情感。
3. 思想:通过"樊笼"与"自然"对比,表达对道家"返真"思想的实践。
4. 艺术特色:以"羁鸟""池鱼"自喻,体现比兴传统;"狗吠""鸡鸣"以声衬静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中"暧暧远人村"四句,以水墨画般的笔法勾勒田园图景。远景的村落与炊烟构成朦胧背景,近处的犬吠鸡鸣则打破静谧,形成听觉与视觉的交织。这种"以动写静"的手法,既表现田园生活的真实质感,又暗含诗人远离尘嚣的内心宁静。炊烟的"依依"之态,更赋予自然景物人格化情感。
范文二
"久在樊笼里"二句堪称全诗诗眼。诗人将三十年仕途压缩为"樊笼"意象,与"自然"形成强烈反差。这种空间隐喻揭示出深刻的人生选择:官场是扭曲人性的异化存在,而田园才是生命本真的栖居地。陶渊明通过空间对比,完成了对中国文人精神家园的具象化建构。
关于《归园田居·其一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尘网(chén wǎng)、守拙(shǒu zhuō)、暧暧(ài ài)
文学常识:陶渊明"田园诗派"开创者,东晋浔阳人
知识要点:比兴手法(羁鸟、池鱼)、白描艺术(方宅草屋描写)
意象意境:樊笼(束缚)、自然(自由)、墟里烟(恬淡)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. 问:"羁鸟恋旧林,池鱼思故渊"运用何种表现手法?
答:比兴手法,以被困鸟鱼比喻诗人思归田园的心情。
解析:动物意象承载人类情感,体现"托物言志"的诗歌传统。
2. 问:诗中"守拙"一词体现怎样的思想?
答:反对官场机巧,坚守质朴本性,反映道家"见素抱朴"思想。
解析:"拙"与"巧"构成对立,彰显诗人的价值选择。
3. 问:末句"复得返自然"的"自然"有几重含义?
答:既指客观自然界,也指未被异化的人性本真状态。
解析:双关语体现陶渊明"天人合一"的哲学观。
二、选择题
1. "暧暧远人村"中"暧暧"的正确释义是:
A. 温暖明亮
B. 隐约朦胧
C. 炊烟缭绕
D. 人声喧闹
答案:B
解析:该词形容光线昏暗,与下句"依依"形成视听联动。
2. 下列哪项不属于诗中对比手法:
A. 尘网与自然
B. 羁鸟与池鱼
C. 樊笼与田园
D. 狗吠与鸡鸣
答案:D
解析:D项为并列意象,其余三组均构成意义对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