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游《游山西村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《游山西村》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七言律诗代表作,描绘了乡村淳朴风光与诗人豁达心境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到艺术特色进行系统解析,并附考试重点与试题答案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涵与文学价值。
原文
游山西村
南宋·陆游
莫笑农家腊酒浑,丰年留客足鸡豚。
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
箫鼓追随春社近,衣冠简朴古风存。
从今若许闲乘月,拄杖无时夜叩门。
译文
别笑农家腊月酿的酒浑浊,丰收之年待客有丰盛的鸡肉猪肉。
山峦重叠水流曲折似无路可走,柳荫浓密鲜花明艳又见一个村庄。
箫鼓声声中春社祭日临近,村民衣冠简朴古风犹存。
若今后能得闲乘着月色来访,我会随时拄杖轻叩柴门。
注释
腊酒浑:腊月自酿米酒未过滤显浑浊,反衬农家真诚。
足鸡豚(tún):"豚"指猪,体现丰收年景的待客热情。
柳暗花明:成为经典成语,既写实景又暗喻人生绝处逢生。
春社:古代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的民俗活动。
闲乘月:化用陶渊明"带月荷锄归"意象,表现隐逸之趣。
创作背景
乾道三年(1167年),陆游因力主抗金被罢官,闲居山阴(今绍兴)镜湖之畔。此诗作于他深入民间体察农事期间,诗中"柳暗花明"既是对浙东丘陵地貌的真实写照,更暗含诗人政治失意后对生活的新领悟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前四句写景叙事,后四句抒情言志,符合律诗"起承转合"章法。
2. 语言艺术:"山重水复"与"柳暗花明"形成工对,虚实相生中完成空间转换。
3. 思想内涵:表面写游村经历,实则表达"绝境逢生"的哲学思考,与陆游《剑门道中遇微雨》"此身合是诗人未"的苦闷形成对照。
4. 艺术特色:白描手法展现南宋乡村风俗画,结尾"夜叩门"的细节充满生活质感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中"柳暗花明"之句堪称宋诗炼字典范。"暗"字既写柳荫浓密遮天,又暗喻诗人政治生涯的至暗时刻;"明"字则通过鲜花明艳的色彩反差,昭示着生命转机。这种光影对比的艺术处理,比单纯写景更高妙地完成了情感投射。
范文二
陆游将杜甫"肯与邻翁相对饮"的质朴情怀推向新境界。全诗八句中有五句涉及饮食、服饰、建筑等物质细节,这种"以俗为雅"的写法,既是对江西诗派"点铁成金"理论的实践,更展现了诗人真正融入民间后的精神蜕变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豚(tún)、春社(古代民俗)、腊酒(冬季酿造的酒)
2. 文学常识:陆游号放翁,诗作近万首,与杨万里、范成大、尤袤并称"中兴四大诗人"
3. 艺术手法:工对(山重水复/柳暗花明)、白描、虚实结合
4. 核心意象:柳暗花明(哲理意象)、春社(民俗意象)、叩门(生活意象)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. 问:"山重水复疑无路"如何体现宋诗理趣?
答:通过地理景观的曲折变化,暗喻人生困境与转机的辩证关系。
解析:宋代诗人常将自然现象提升为哲理思考,此句典型体现"格物致知"的创作观。
2. 问:尾联"拄杖无时夜叩门"反映诗人怎样的心态?
答:表现诗人与村民亲密无间的关系和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。
解析:"无时"二字打破时间限制,展现诗人归隐后的精神自由状态。
3. 问:诗中如何表现南宋乡村风貌?
答:通过腊酒、春社、简朴衣冠等细节,展现保留古风的农耕文明图景。
解析:陆游以史家笔法记录民俗,具有"诗史"价值。
二、选择题
1. "春社"在诗中的具体指代是:
A. 春季集市
B. 立春祭祀活动
C. 农耕节气
D. 乡村戏剧表演
答案:B
解析:春社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的重要民俗,常伴随箫鼓表演。
2. 下列对"柳暗花明"艺术手法分析错误的是:
A. 色彩明暗对比
B. 空间远近转换
C. 运用通感修辞
D. 包含哲理思考
答案:C
解析:该句未涉及感官互通,主要运用视觉对比和空间转换手法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