范成大《四时田园杂兴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本文围绕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田园组诗代表作《四时田园杂兴》展开,通过原文呈现、白话翻译、字词解析、创作背景梳理及艺术特色分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中描绘的农耕生活图景与隐逸情怀。文章末尾附考试重点与模拟试题,适用于古典文学学习者。
《四时田园杂兴·其二十五》
宋·范成大
梅子金黄杏子肥,麦花雪白菜花稀。
日长篱落无人过,惟有蜻蜓蛱蝶飞。
译文
梅子已染成金黄,杏子颗颗饱满;
荞麦花如雪般白,油菜花日渐稀疏。
夏日渐长,篱笆小径不见人影;
只有蜻蜓与蝴蝶在自由飞舞。
注释
【梅子金黄】"梅子"指青梅,"金黄"暗示成熟,视觉上形成温暖色调。
【麦花雪白】"麦花"特指荞麦花,花期短促,与"雪白"构成短暂而纯净的意象。
【日长篱落】"日长"点明夏至节气特征,"篱落"指农家篱笆,暗含隐居意味。
【蛱(jiá)蝶】"蛱蝶"即蝴蝶,古称"蛱"字带虫旁,强调生物属性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淳熙十三年(1186年),范成大退居苏州石湖期间。诗人目睹朝廷偏安一隅,选择以田园诗记录江南四时风物,组诗共六十首,本首为夏季代表作。南宋江南农耕经济繁荣,诗中物象皆源自诗人对农事生活的细致观察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前两句以对仗句式罗列四种夏季典型物产,后两句转向人文场景,形成由物及人的递进。
2. 语言艺术:"肥"字写杏子饱满,"稀"字状菜花凋零,单字精准捕捉植物生长状态。
3. 思想内涵:表面写农闲静谧,实则暗含对朝廷弃用贤才的讽喻,"无人过"三字尤显孤寂。
4. 艺术特色:色彩搭配鲜明(金黄/雪白),动静结合(静态植物与动态昆虫),体现南宋田园诗"以画入诗"的特点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人以四种典型夏季物产构建画面:梅黄、杏肥、麦白、菜稀,色彩明丽如工笔重彩。后两句突然转入空镜头,农忙间隙的宁静被放大,蜻蜓蛱蝶的翩跹更衬人迹罕至。这种"以动写静"的手法,既表现田园生活的恬淡,又暗藏范成大作为主战派官员被闲置的落寞。金黄的梅子与雪白的麦花形成冷暖色调碰撞,恰似诗人炽热的报国之心与冷峻的现实处境。
范文二
全诗暗含两条时间线:植物生长的自然时间与农事劳作的人文时间。"日长"既指夏至白昼最长,也暗示无所事事的漫长。范成大巧妙运用南宋"格物"精神,通过微观物象折射宏观心境。蜻蜓蛱蝶作为自由意象,与受困于政治樊笼的诗人形成强烈反差。这种"小中见大"的笔法,使二十八字承载了超越田园表象的厚重感,堪称南宋田园诗的典范之作。
考试重点整理
【重点字词】蛱(jiá)蝶、篱(lí)落、麦(mài)花(注意"麦"非"卖")、日长(cháng)
【文学常识】范成大与杨万里、陆游、尤袤合称"中兴四大诗人";《四时田园杂兴》开创以组诗形式系统描写农耕生活的先河。
【意象体系】梅子-隐士品格、麦花-生命短暂、蜻蜓-自由象征、篱落-隐居场所。
【艺术手法】对仗(前两句)、白描(全篇)、以动衬静(后两句)、隐喻("无人过"暗指人才闲置)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"麦花雪白菜花稀"反映了怎样的物候特征?
答:展现夏季荞麦开花与油菜花凋谢的并置景象,体现植物更替的自然规律。
解析:诗人精准捕捉江南夏季典型物候,"雪白"与"稀"形成视觉对比。
2、问:末句"惟有蜻蜓蛱蝶飞"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?
答:以昆虫的动态反衬环境的静谧,属于"以动衬静"的经典手法。
解析:通过微小生物的活跃,突出人类活动的缺席,深化孤独意境。
3、问: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双重情感?
答:既流露对田园生活的欣赏,又隐含政治失意的孤寂。
解析:范成大借表面闲适的田园描写,抒发"英雄无用武之地"的感慨。
二、选择题
1、"日长篱落无人过"中"日长"的正确理解是:
A. 日期漫长
B. 白昼时间长
C. 阳光强烈
D. 夏日炎热
答案:B
解析:"日长"特指夏至前后白昼最长的自然现象,是诗人观察农时的关键细节。
2、诗中"梅子金黄杏子肥"主要体现的艺术特色是:
A. 用典精妙
B. 拟人生动
C. 对仗工整
D. 夸张渲染
答案:C
解析:前后分句结构对称,"梅子"对"杏子","金黄"对"肥",符合律诗对仗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