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李贺《雁门太守行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李贺《雁门太守行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时间:2025-08-17 11:45:02

李贺《雁门太守行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本文解析唐代诗人李贺的代表作《雁门太守行》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创作背景的梳理,揭示诗中边塞战争的悲壮与将士的忠勇。读者可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、思想内涵及高频考点。

原文

雁门太守行

李贺〔唐代〕

黑云压城城欲摧,甲光向日金鳞开。

角声满天秋色里,塞上燕脂凝夜紫。

半卷红旗临易水,霜重鼓寒声不起。

报君黄金台上意,提携玉龙为君死。

译文

乌云翻滚似要摧毁城墙,铠甲在日光下如金色鱼鳞闪耀。

号角声回荡在秋色中,边塞的晚霞凝结成暗紫色。

半卷的红旗靠近易水,寒霜凝结,战鼓声沉闷不扬。

为报答君王黄金台上的知遇之恩,手握宝剑甘愿战死沙场。

注释

黑云压城城欲摧:以“黑云”喻敌军压境,“摧”字突出危机感。

甲光向日金鳞开:“金鳞”比喻铠甲反光,暗写将士严阵以待。

塞上燕脂凝夜紫:“燕脂”指晚霞,用色彩渲染战场悲壮。

霜重鼓寒声不起:“声不起”暗示战事艰难,鼓声压抑。

玉龙:代指宝剑,典出《晋书·张华传》。

创作背景

李贺生活于中唐藩镇割据时期,虽未亲历边塞,但凭借想象描绘战争场景。此诗借古题抒写将士忠勇,反映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豪情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前四句写战前紧张氛围,后四句转写战斗过程与将士决心。

2. 语言:善用比喻(“金鳞”“玉龙”)与夸张(“城欲摧”),色彩浓烈(“黑”“金”“紫”)。

3. 思想:歌颂边关将士的牺牲精神,隐含对朝廷用人政策的期许。

4. 艺术特色:以奇诡意象营造悲壮意境,体现李贺“诗鬼”的独特风格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李贺以超现实笔法重构边塞诗传统。首联“黑云压城”的压迫感与“甲光向日”的锐利形成张力,视觉冲击中暗含生死对峙。诗中“紫”“金”“黑”等浓重色彩并非写实,而是心理投影,将战争的惨烈转化为触目惊心的艺术符号。

范文二

尾联“黄金台”典故的运用值得玩味。战国燕昭王筑台招贤,李贺借此既赞美将士的忠诚,又委婉批评当时人才埋没的现象。“玉龙”与“君死”的并置,在华丽辞藻下包裹着冷峻的生命思考,体现诗人对战争本质的深刻认知。

关于《雁门太守行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高频字词:摧(cuī,毁坏)、燕脂(yān zhī,晚霞)、玉龙(宝剑代称)。

文学常识:李贺属中唐浪漫主义诗人,与李白合称“二李”。

意象分析:“黑云”“霜重”象征战争残酷,“黄金台”喻指人才抱负。

艺术手法:比喻、夸张、色彩烘托,兼具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特征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. 问:“角声满天秋色里”如何表现战场氛围?

答:以号角声充满秋空表现战事紧张,萧瑟秋景强化肃杀之气。

解析:听觉与视觉结合,用典型意象浓缩边塞特征。

2. 问:分析“报君黄金台上意”的典故作用。

答:借燕昭王招贤典故,既赞将士忠诚,又暗含怀才不遇之慨。

解析:典故的双重意蕴体现李贺对现实的曲折批判。

3. 问:全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?

答:悲壮与豪情交织,既有战争残酷的呈现,又有誓死报国的决心。

解析:李贺通过极端情境的塑造,完成对英雄主义的礼赞。

二、选择题

1. 题干:“塞上燕脂凝夜紫”中“燕脂”指:

选项:A. 胭脂 B. 血迹 C. 晚霞 D. 旗帜

答案:C

解析:此处用“燕脂”比喻夕阳余晖,非实指物品。

2. 题干:诗中未使用的表现手法是:

选项:A. 比喻 B. 用典 C. 对偶 D. 通感

答案:C

解析:全诗无严格对仗句式,其他手法均有体现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