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燮《竹石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《竹石》是清代书画家郑燮的代表作之一,以竹石为喻,展现坚韧不屈的品格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等方面深入解析,并附考试重点与试题答案。
《竹石》郑燮
咬定青山不放松,
立根原在破岩中。
千磨万击还坚劲,
任尔东西南北风。
译文
竹子紧紧咬住青山毫不松懈,
它的根原本就扎在破碎的岩石中。
历经千万次磨砺打击依然坚韧挺拔,
任凭你东西南北的狂风如何吹袭。
注释
"咬定":拟人手法,形容竹子扎根之牢固。"青山"象征坚定信念。
"破岩":点明生长环境的恶劣,反衬竹子的顽强生命力。
"千磨万击":夸张修辞,突出竹子经受的严峻考验。
"任尔":直白的口语表达,彰显蔑视困难的豪迈气概。
创作背景
乾隆年间,郑燮因直言进谏被贬,此诗作于仕途失意时期。作者借竹自喻,表达在逆境中坚守节操的决心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四句递进,由静态描写到动态刻画,最后升华主题。
2. 语言特色:善用动词"咬""立""磨""击",赋予竹石人格力量。
3. 艺术手法:托物言志,将个人气节寄托于常见景物。
4. 思想内涵:展现了儒家"威武不能屈"的君子品格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郑板桥的《竹石》以二十八字勾勒出震撼人心的精神图像。首句"咬定"二字力透纸背,将竹拟作战士,一个"咬"字胜过千言万语。破岩中的根系描写,暗示着君子在浊世中的立身之道。后两句通过动态场景的铺陈,把抽象品格转化为可感的艺术形象。全诗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,堪称托物言志的典范。
范文二
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对立统一的审美建构。柔弱竹子与坚硬岩石的对比,静态扎根与动态抗击的转换,最终统一于"坚劲"的人格理想。郑燮将文人画"以少胜多"的美学原则融入诗歌创作,用最简练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意蕴。末句"任尔"的口语化表达,打破了传统诗歌的雅言规范,却更显真情实感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咬定(yǎo dìng)、破岩(pò yán)、坚劲(jiān jìng)
2. 文学常识:郑燮号板桥,"扬州八怪"之一,诗书画三绝
3. 艺术手法:拟人、夸张、托物言志
4. 意象解析:竹象征气节,石代表困境,风喻指磨难
5. 思想主旨:赞颂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诗中"咬定青山不放松"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?
答:拟人手法,将竹子人格化,赋予其"咬"的动作。
解析:通过动词的巧妙运用,使植物具有人的特征,增强表现力。
2、问:"千磨万击还坚劲"体现了怎样的哲学思想?
答:体现了逆境成才的辩证思想,磨难反而造就坚强品格。
解析:符合孟子"生于忧患"的儒家思想传统。
3、问: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?
答:表达了在困境中坚守节操、不屈不挠的积极人生态度。
解析:结合郑燮被贬背景,可视为其人格宣言。
二、选择题
1、"立根原在破岩中"的"破岩"象征:
A. 破碎的山石
B. 恶劣的环境
C. 陈旧的观念
D. 衰败的王朝
答案:B
解析:"破岩"是比喻性意象,象征艰难困苦的生存环境。
2、下列哪项不是本诗的艺术特色:
A. 善用典故
B. 语言质朴
C. 托物言志
D. 拟人手法
答案:A
解析:全诗未用典故,以白描见长,其他三项均为显著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