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安石《梅花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《梅花》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隐居金陵时所作,以梅花自喻,展现孤傲高洁的品格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,并附考试重点与试题答案。
原文
《梅花》
王安石
墙角数枝梅,凌寒独自开。
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。
译文
墙角有几枝梅花,冒着严寒独自绽放。
远远望去知道不是白雪,因为有一缕幽香飘来。
注释
凌寒:冒着严寒。凌,línɡ,逾越。
暗香:幽香。暗,àn,隐约。
“遥知”二句:化用南朝陆凯“折梅逢驿使,寄与陇头人”诗意,以雪衬梅。
创作背景
熙宁九年(1076年),王安石二次罢相后退居钟山。此时新法受挫,旧党得势。诗人借梅花寄托政治失意后仍坚守节操的志向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前两句实写梅花形态,后两句虚写嗅觉感受,虚实相生。
2. 语言:“独自开”三字力透纸背,“暗香”一词含蓄隽永。
3. 思想:以梅喻人,展现“穷则独善其身”的儒家精神。
4. 艺术:对比手法(梅与雪)、通感运用(视觉转嗅觉)极具匠心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二十字中见风骨。诗人选取“墙角”这一边缘空间,暗示政治处境;以“数枝”对应“独自”,强化孤绝感。后联转折尤妙,不直写花色,而借雪作比,更以暗香点破,恰似其变法主张虽遭否定,但精神气韵长存。
范文二
此诗体现宋诗理趣。前两句如工笔白描,后两句转入哲理思考。“不是雪”的否定判断,实为对表象与本质的辩证认知。梅香作为不可见的存在,恰似王安石“天变不足畏”的改革精神,在视觉世界之外开辟价值维度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:凌(línɡ)、暗(àn)的读音与释义
2. 文学常识:王安石“荆公体”特征、咏物诗传统
3. 意象:梅花象征坚贞,雪象征高洁
4. 意境:清冷幽独中蕴含生命张力
5. 手法:对比、通感、托物言志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. 问:“凌寒独自开”中“凌”字有何表达效果?
答:既写出梅花不畏严寒的物性,又暗喻诗人面对政治压力的气节。
解析:炼字题需结合字义与语境双重作用。
2. 问:诗中梅花与雪的关系如何体现艺术匠心?
答:通过形似(色白)与神异(有香)的对比,突出梅花的内在特质。
解析:意象比较需关注相似性与差异性。
3. 问:全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格追求?
答:在孤独处境中保持精神独立,以内在芬芳实现生命价值。
解析:托物言志诗需由物及人分析。
二、选择题
1. 王安石写此诗时处于:
A. 初入仕途
B. 变法高潮
C. 退隐时期
D. 流放途中
答案:C
解析:创作于1076年罢相后,见《王荆文公年谱》。
2. “暗香”在诗中主要指:
A. 梅花香气
B. 道德操守
C. 政治理想
D. 文学才华
答案:B
解析:结合“香草美人”传统,此处为象征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