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王维的《送元二使安西》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,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渭城送别的场景,抒发了深挚的友情和家国情怀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全面解析,并附考试重点与模拟试题。
原文
《送元二使安西》
唐·王维
渭城朝雨浥轻尘,
客舍青青柳色新。
劝君更尽一杯酒,
西出阳关无故人。
译文
渭城清晨的细雨湿润了路上轻尘,
客舍旁青青的柳树焕发着新绿。
劝你再喝完这一杯送别的美酒,
向西出了阳关就再难遇到故人。
注释
渭城:秦代咸阳故城,唐代改称渭城。
浥(yì):湿润。
客舍:驿馆,供旅客住宿的地方。
阳关:汉代设立的关隘,在今甘肃敦煌西南。
朝雨:既点明时间,又暗示离别氛围。
柳色新:以柳树象征离别,暗含折柳送别的典故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开元年间,时王维在长安任职。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(今新疆库车),王维在渭城驿馆为其饯行。唐代西域战事频繁,阳关以西是荒凉边陲,故诗中充满对友人安危的牵挂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抒情,由实入虚,章法严谨。
2. 语言艺术:"浥"字精准表现细雨润尘的质感,"更尽"强化劝酒时的恳切。
3. 意象运用:朝雨、柳色构成清新画面,阳关、故人形成空间对比。
4. 情感表达:表面平静的送别中蕴含深沉的家国之思与生命关怀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王维此诗最妙处在于以淡语写深情。前二句看似寻常写景,实则暗藏匠心:朝雨浥尘既交代时间,又隐喻离泪;青青柳色既是实景,又暗用折柳典故。后两句直抒胸臆处尤见功力,"更尽"二字将不舍之情推向极致,而"无故人"的断言更显边塞之荒远。全诗不着一字悲凉,而悲凉自现。
范文二
这首送别诗突破了六朝绮丽之风,展现出盛唐诗歌的典型特征。诗中意象选择极具代表性:渭城点明送别地点,阳关暗示征程险远,柳色延续古代送别传统,酒杯凝聚真挚情谊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空间转换的艺术,从渭城到阳关,从眼前到想象,短短四句完成时空跨越,展现出王维作为画家诗人的空间调度能力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浥(yì)、客舍、阳关
2. 文学常识:此诗又名《渭城曲》,后被谱入乐府
3. 艺术手法:借景抒情、以乐景衬哀情
4. 思想情感:对友人的牵挂与对边塞安危的关切
5. 名句默写:"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"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诗中"柳色新"有何特殊含义?
答:既描写春日柳树的鲜嫩色泽,又暗含折柳送别的传统意象。
解析:古代有折柳赠别的习俗,"柳"谐音"留",表达挽留之意。
2、问:分析"劝君更尽一杯酒"的情感内涵。
答:表现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与担忧,酒中寄托着深厚情谊。
解析:"更尽"强调饮酒动作的重复性,暗示离别在即的紧迫感。
3、问:末句"西出阳关无故人"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?
答:运用虚实结合手法,由眼前饯别推想友人未来的孤寂境遇。
解析:通过空间对比强化情感张力,阳关成为文化地理的分界线。
二、选择题
1、"浥轻尘"中"浥"的正确解释是:
A. 洗涤
B. 湿润
C. 冲刷
D. 沾染
答案:B
解析:此处指细雨沾湿路面尘土,表现春雨的轻柔细腻。
2、下列哪项不是本诗的艺术特色:
A. 情景交融
B. 夸张渲染
C. 虚实相生
D. 语言凝练
答案:B
解析:全诗情感表达含蓄内敛,未使用夸张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