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李白《渡荆门送别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李白《渡荆门送别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时间:2025-08-20 09:30:01

李白《渡荆门送别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李白《渡荆门送别》是盛唐时期山水送别诗的代表作,展现了诗人离蜀入楚时的壮阔胸怀与对故乡的深情。本文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到艺术特色层层解析,并附考试重点与试题答案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文学价值与情感内核。

原文

渡荆门送别

李白

渡远荆门外,来从楚国游。

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。

月下飞天镜,云生结海楼。

仍怜故乡水,万里送行舟。

译文

乘船远行至荆门山外,开始漫游楚地。

群山随着平原的展开逐渐消失,长江涌入广袤原野奔流。

月影倒映江面如飞天之镜,云霞变幻结成海市蜃楼。

最是眷恋这故乡的江水,不远万里推送着我的行舟。

注释

【荆门】今湖北宜昌荆门山,长江出蜀要塞。

【大荒】辽阔的原野,语出《楚辞》。

【飞天镜】比喻江面月影澄澈如镜,暗含"飞天"的动感。

【海楼】海市蜃楼,形容云霞幻景,呼应楚地神话色彩。

【怜】此处意为深切眷恋,非现代语义的怜悯。

创作背景

开元十三年(725年),24岁的李白"仗剑去国,辞亲远游",首次离开蜀地。此诗作于诗人乘舟东下、穿越荆门山进入楚地时,既有对巴山蜀水的告别,又饱含对未知天地的憧憬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布局:前六句写景,后两句抒情,由雄浑渐转深婉,体现盛唐送别诗"气象阔大而情思绵长"的特点。

2. 时空处理:以"山尽""江流"展开横向空间,用"月下""云生"营造纵向立体感,构成宏大的三维诗境。

3. 意象创新:将静态的"月影"喻为动态的"飞天镜",突破六朝山水诗静态描写的传统。

4. 情感张力:末句"万里送行舟"将江水人格化,表面写水送人,实为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回望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此诗最动人处在于空间描写的层次感。首联交代行程后,颔联立即以电影镜头般的推移手法展现地理变迁:群山如舞台幕布般向两侧退去,长江则如巨龙闯入平原。颈联突然转为仰视视角,月与云构成的天象奇观,暗示诗人精神世界的飞升。尾联视角回落江面,在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双重转换中,完成由外景到内心的自然过渡。

范文二

李白笔下的楚地山水充满神话气质。"飞天镜"暗用《拾遗记》中"方丈镜照四溟"的典故,将现实月影仙化;"海楼"化用《史记》所载海上蜃景,赋予云霞以奇幻色彩。这种将现实景物神话化的处理,既承袭屈原《楚辞》的浪漫传统,又彰显青年李白"五岳寻仙不辞远"的精神追求。故乡水"万里相送"的拟人写法,更将地理位移转化为诗意栖居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大荒(拼音:dà huāng)、海楼(拼音:hǎi lóu)、怜(古义:眷恋)。

2. 文学常识:此诗属于"行旅诗+送别诗"复合题材,体现盛唐山水诗"以小见大"的特点。

3. 艺术手法:动态描写("飞""结")、虚实结合(实写山水,虚写乡愁)、时空转换。

4. 意象系统:荆门(地理节点)、平野(空间开阔)、故乡水(情感载体)。

5. 情感主旨:青年诗人的壮游豪情与乡土意识的矛盾统一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、问:"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"中"随""入"二字有何妙处?

答:"随"字赋予山体移动感,展现视野的开阔;"入"字强化江水的主动性,形成山水互动的动态画面。

解析:动词的精准运用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特征,二字共同构建了地理变迁的视觉节奏。

2、问:颈联如何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?

答:将月影幻化为"飞天镜",云气凝结成"海楼",通过超现实想象赋予自然景物神话色彩。

解析:这种写法继承《楚辞》传统,符合李白"谪仙人"的创作个性。

3、问:分析尾联"仍怜故乡水,万里送行舟"的情感表达方式。

答:运用拟人手法,表面写江水送行,实则抒发诗人对故乡的依恋,含蓄深沉。

解析:这种"主客移位"的写法,比直抒胸臆更具艺术感染力。

二、选择题

1、"大荒"在诗中指代:

A. 荒漠

B. 辽阔原野

C. 边远地区

D. 未开化之地

答案:B

解析:此处化用《楚辞·远游》"下峥嵘而无地兮,上寥廓而无天"的意境,特指江汉平原的广袤景象。

2、全诗的情感基调是:

A. 悲凉抑郁

B. 豪迈与怅惘交织

C. 超然物外

D. 愤世嫉俗

答案:B

解析:前六句展现开阔胸襟,尾联流露乡愁,符合青年李白离乡时既兴奋又眷恋的心理状态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