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牧《江南春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《江南春》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,描绘江南春日烟雨迷蒙的景致,暗含对南朝兴衰的感慨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到艺术特色进行系统解析,并附考试重点与试题答案。
原文
江南春·杜牧
千里莺啼绿映红,水村山郭酒旗风。
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。
译文
千里江南莺啼声声,绿树红花交相辉映。
水边村落山麓城郭,酒旗在风中轻轻飘动。
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座寺庙,
无数楼台笼罩在朦胧烟雨之中。
注释
【莺啼绿映红】黄莺啼鸣与红绿相间的植物形成视听交织的春景。
【酒旗风】酒幌(huǎng)随风摇曳,暗示市井生活的闲适。
【南朝】指宋齐梁陈四朝(420-589),佛教鼎盛时期。
【四百八十寺】虚指寺院数量之多,典出《南史·郭祖深传》。
【烟雨】细雨迷蒙的意象,既写实景又隐喻历史沧桑感。
创作背景
杜牧任池州刺史时(844-846)作此诗。唐王朝已现衰象,诗人巡视江南时见南朝佛寺遗迹,借春景抒写对朝代兴替的思考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前两句写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生机,后两句转历史遗迹的苍茫,形成鲜明对比。
2. 语言:"千里"与"四百八十"的夸张数字,强化空间与历史的纵深感。
3. 思想:表面写春色,实则以"烟雨"意象暗示繁华易逝的哲理。
4. 艺术:色彩词(绿、红)与动态描写(啼、风)构成鲜活画面,末句空镜头留白引人深思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杜牧以画家视角勾勒江南春色图卷。首句"莺啼"先声夺人,继以"绿映红"的浓烈色彩,展现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。转笔写"酒旗风"的市井气息,为后文历史沉思埋下伏笔。后两句将镜头推向烟雨中的古寺,时空骤然拉伸,南朝盛况与当下衰颓在朦胧春雨中完成对话。这种今昔对照的手法,使二十八字的小诗具有史诗般的厚重感。
范文二
诗中暗含深刻的宗教批判。南朝大兴佛寺却难逃覆灭,杜牧借"多少楼台"的诘问,揭示统治者妄图通过宗教维系统治的虚妄。细雨中的佛寺楼台,既是实景描写,又是王朝倾覆的象征。诗人以举重若轻的笔调,完成对晚唐社会的警示——当前统治者的崇佛之风,正在重蹈南朝覆辙。这种以景寓理的手法,体现杜牧作为政治诗人的敏锐洞察。
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
山郭(guō):山城;酒旗:酒家招幌;南朝:420-589年江南四朝
文学常识
杜牧与李商隐并称"小李杜",此诗体现其"雄姿英发"与"含蓄隽永"并存的风格
意象体系
莺啼(生机)-酒旗(世俗)-佛寺(历史)-烟雨(虚无),构成完整的意境链条
艺术手法
数字夸张、今昔对比、视听结合、以小见大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简答题
1、问:"南朝四百八十寺"中的数字有何特殊含义?
答:并非确指,而是通过夸张手法强调南朝佛寺之多,暗讽统治者崇佛误国。
解析:数字虚写是唐诗常见手法,此处与"千里"形成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夸张。
2、问:末句"烟雨"意象的双重作用是什么?
答:既描绘春雨迷蒙的真实景象,又隐喻历史风云的变幻无常。
解析:杜牧善用自然意象承载历史思考,此处的"烟雨"与李商隐"夕阳无限好"异曲同工。
3、问:前两句的景物描写如何体现江南特色?
答:选取莺啼、水村、酒旗等典型意象,通过视听结合与色彩对比,展现湿润明丽的江南春景。
解析:这种地域特征描写,与白居易"日出江花红胜火"形成南北春日书写的差异。
二、选择题
1、杜牧写此诗的主要意图是:
A. 记录旅途见闻
B. 批判宗教泛滥
C. 抒发历史兴亡之感
D. 赞美江南风光
答案:C
解析:结合晚唐背景与杜牧政治诗人的身份,怀古讽今才是深层主旨。
2、"水村山郭酒旗风"运用的艺术手法是:
A. 通感
B. 列锦
C. 用典
D. 比兴
答案:B
解析:连续铺排"水村""山郭""酒旗"三个名词性意象,属列锦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