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孟浩然《宿建德江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孟浩然《宿建德江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时间:2025-08-20 11:00:02

孟浩然《宿建德江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本文解析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绝句《宿建德江》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和创作背景的梳理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中羁旅愁思与自然意境的交融,并提炼考试常见考点与答题技巧。

宿建德江

唐·孟浩然

移舟泊烟渚,

日暮客愁新。

野旷天低树,

江清月近人。

译文

将小船停靠在雾气笼罩的沙洲边,

暮色降临,旅人心中泛起新的愁绪。

原野空旷,天空仿佛比树木更低垂,

江水清澈,明月倒影似与人更亲近。

注释

移舟泊烟渚(zhǔ):渚,水中小块陆地。"烟渚"以雾气朦胧暗示漂泊无依之感。

客愁新:"新"字强调愁绪的突然涌现,与"日暮"时空转换形成情感触发。

天低树:通过视觉错位表现原野的辽阔,天幕似压向树梢,体现空间的压抑感。

月近人:拟人化手法,江月成为唯一慰藉,反衬孤独心境。

创作背景

开元十六年(728年),孟浩然科场失意后漫游吴越,此诗作于途经建德江时。唐代士人常有"仕隐两难"的矛盾,诗中"客愁"既指旅途劳顿,更暗含功名未就的苦闷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前两句叙事抒情,后两句写景寓情,形成"愁—景—愁"的回环结构。

2. 语言艺术:"低""近"二字以空间关系传递心理感受,体现盛唐山水诗"以小见大"的特点。

3. 思想内涵:将个体孤独感融入自然永恒之境,展现唐代文人"天人交感"的哲学思考。

4. 意象组合:烟渚、暮色、旷野、江月构成清冷孤寂的意境链,强化羁旅主题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诗以"移舟"起笔,瞬间将读者带入行旅场景。"烟渚"的朦胧与"日暮"的苍茫形成双重时空压迫,而"客愁新"的"新"字尤见匠心——不是持续之愁,而是触景而生的新鲜痛感。后联写景实为写心,"天低树"的错觉实为愁绪沉重所致,"月近人"则是孤寂中对自然慰藉的渴望。全诗二十字中,空间由远及近,情感由显入隐,堪称盛唐山水绝句的典范。

范文二

孟浩然此诗暗含中国画"三远法"的构图思维。首句"烟渚"是平远之景,次句"日暮"是时间纵深,第三句"野旷天低"呈现高远之势,末句"江清月近"又回归平远视角。这种空间经营使短小诗篇具有尺幅千里的效果。更妙在景物皆著"愁"色:烟是迷惘的,日是迟暮的,野是寂寥的,月是清冷的。诗人不直言其苦,而苦味自现,正合司空图"不著一字,尽得风流"的诗学理想。

关于《宿建德江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渚(zhǔ,水中小洲)、旷(kuàng,空旷)、"低"的使动用法。

文学常识:孟浩然属盛唐山水田园诗派,与王维并称"王孟";五言绝句的格律要求。

艺术手法:借景抒情、以动衬静(移舟与江月)、空间对比(旷野与近月)。

意象体系:暮日(时光流逝)、孤舟(漂泊无依)、江月(永恒慰藉)的象征意义。

意境特征:清冷孤寂中见超脱,体现"神韵派"的含蓄之美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、问:"野旷天低树"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?

答:通过视觉夸张表现原野的空阔感,天空仿佛低垂至树梢,形成空间压迫感。

解析:此句体现"以实写虚"的手法,物理空间的变形实为心理情绪的外化。

2、问:诗中"客"与"人"的称谓变化有何深意?

答:"客"强调羁旅身份,"人"回归普遍人性,体现从具体愁绪到永恒孤独的升华。

解析:称谓转换暗示诗人试图在自然中寻找精神归宿的意图。

3、问:分析"月近人"的审美效果。

答:将无情之月拟人化,既反衬人间孤独,又提供精神慰藉,形成矛盾张力。

解析:此意象源自《诗经》"月出皎兮"传统,但更突出主客体的情感互动。

二、选择题

1、"烟渚"的意象主要传达:

A. 江南水乡的美景

B. 前途未卜的迷茫

C. 隐居生活的闲适

D. 渔歌唱晚的欢乐

答案:B

解析:"烟"的朦胧感象征人生方向的模糊,与"客愁"形成意境呼应。

2、下列哪项不属于本诗的情感层次:

A. 仕途失意的苦闷

B. 羁旅行役的疲惫

C. 物我两忘的禅悦

D. 孤独无依的寂寥

答案:C

解析:诗中未见宗教超脱感,"月近人"仍带有人间温情,不同于王维的空寂之境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