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王安石《泊船瓜洲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王安石《泊船瓜洲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时间:2025-08-12 19:00:02

王安石《泊船瓜洲》原文解析与考试重点

《泊船瓜洲》是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王安石晚年途经瓜洲时所作,诗中通过描绘江南春景,暗含对政治生涯的复杂感慨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,并附考试重点与试题答案。

原文

泊船瓜洲

王安石

京口瓜洲一水间,

钟山只隔数重山。

春风又绿江南岸,

明月何时照我还。

译文

京口与瓜洲之间仅一江之隔,

钟山隐在几重山峦之外。

春风再次吹绿了江南的堤岸,

明月何时能伴我归返故园?

注释

京口:今江苏镇江,与瓜洲隔长江相望。

钟山:南京紫金山,王安石晚年退隐之地。

绿:形容词作动词,展现春风的动态效果。

:双关语,既指归乡,亦暗喻政治理想的实现。

创作背景

1075年,王安石二次罢相后赴江宁(南京)任职,途经瓜洲。此时新法推行受阻,诗人借江南春景抒写对仕途的怅惘与归隐之思。南宋赵彦卫《云麓漫钞》记载,王安石对此诗“绿”字反复推敲,曾改十余字方定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前两句以地理空间展开,后两句转入时间维度,形成时空交织的意境。

2. 炼字艺术:“绿”字化静为动,被清代顾嗣立誉为“诗眼”。

3. 情感张力:表面写景,实则隐含“仕”与“隐”的矛盾,体现宋诗“理趣”特征。

4. 意象运用:春风、明月等意象既写实又象征,暗喻政治抱负与人生归宿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诗中“一水间”“数重山”以简练笔墨勾画空间层次,物理距离的短与心理距离的长形成反差。第三句“绿”字之妙,在于将无形的春风具象为染色过程,钱钟书《谈艺录》指出此手法“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”。末句“明月”意象承载双重期待,既是自然时序的月升月落,亦暗含诗人对政治清明的期许。

范文二

王安石将政治家的理性与诗人的敏感熔于一炉。表面看是羁旅思乡之作,深层却折射出改革者的孤独。江南岸的“绿”与钟山的“隔”,构成进取与退守的隐喻。南宋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》评此诗“意致清远”,正是对其含蓄风格的精准把握。明月意象的反复出现,暗示着诗人对人生终极归宿的哲学思考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字词读音:泊(bó)船、瓜洲(zhōu)、京口(kǒu)

文学常识: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,此诗代表其晚年诗风转变。

艺术手法:炼字、时空转换、意象叠加。

核心意象:春风(变革力量)、明月(理想寄托)、江南岸(政治舞台)。

情感主旨:羁旅愁思与政治失意的双重抒写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简答题

1. :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的“绿”字妙在何处?

:活用形容词为动词,将春风拟人化,动态展现草木萌发的全过程。

解析:体现王安石“看似寻常最奇崛”的语言锤炼功夫。

2. :末句“明月何时照我还”表达了怎样的复杂情感?

:既有思乡之情,又暗含对重返政治中心的期待与疑虑。

解析:需结合诗人二次罢相的历史背景理解双关意味。

3. :诗中“钟山”意象有何特殊含义?

:既是地理上的归隐之地,也象征精神家园。

解析:宋代文人常以山岳意象寄托政治理想。

二、选择题

1. 王安石修改“绿”字时未使用过的字是:

A. 过

B. 满

C. 度

D. 映

答案:D

解析:洪迈《容斋随笔》记载曾用“到”“入”等字,未提“映”。

2. 本诗体现的宋代诗风特点是:

A. 以文为诗

B. 以理入诗

C. 以才学为诗

D. 以议论为诗

答案:B

解析:表面写景实含理趣,符合宋诗“言有尽而意无穷”的特征。

相关文章: